第409集:《全球核废料处理的伦理协作框架》(第3页)

“这不符合‘禁止转移至环保标准低的国家’的原则。”林砚立刻反驳,“如果每个国家都以‘地质条件特殊’为由转移核废料,协议将形同虚设。我们建议日本与中国、俄罗斯合作,在北山处置库或远东地区共建联合储存设施,国际社会可提供技术支持。”

经过多轮协商,日本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。2025年7月15日,在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厅里,52个有核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《核废料处理伦理协作公约》。当林砚在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,她的手微微颤抖——这不仅是一份协议,更是人类对未来的承诺。

公约生效后的第一年,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了“核废料处理技术中心”,共享了23项核心技术;“应急基金”规模达到120亿美元,成功处置了哈萨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的核废料泄漏事故;中国北山处置库与俄罗斯远东储存设施正式投入使用,接纳了来自日本、韩国的800吨核废料。

2026年夏天,林砚再次来到图瓦卢。这一次,她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:被海水淹没的储存罐已被拆除,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海洋生态观测站。当地男孩正跟着科研人员学习监测海水质量,手里拿着的不再是死去的海鸟,而是一只健康的小海龟。

“林博士,谢谢你。”男孩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,“现在,我们的大海又变干净了。”

林砚蹲下身,摸了摸男孩的头,望向远方的大海。阳光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,仿佛无数个蓝色的希望。她知道,核废料处理的道路还很长,但只要各国能够坚守公约的精神,携手合作,就一定能守护好这片蓝色星球,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安全、清洁的未来。

回到酒店后,林砚打开电脑,开始撰写《核废料处理伦理协作公约》年度报告。在报告的开头,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“伦理不是束缚,而是指引。当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时,唯有坚守伦理底线,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