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2集:《AI法律咨询的伦理服务范围》
代码下的正义
林夏的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方,指尖的温度几乎要穿透那层冰凉的玻璃。屏幕上,“法助Ai”的对话框还停留在三分钟前的回复,淡蓝色的气泡里,一行文字像根细针,反复刺着她紧绷的神经:“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79条,您的情况符合诉讼离婚条件,建议收集分居满两年的证据后向法院提交起诉状。”
这是她第三次咨询“法助Ai”。丈夫出轨的证据锁在抽屉最深处,女儿的抚养权协议改了五版,可每当她想起要走进法院,腿就像灌了铅。“法助Ai”的优势太明显了——24小时在线,单次咨询只要9.9元,比楼下律所前台的咨询费便宜一半。可刚才回复里那句“建议提交起诉状”,让她心里发慌。她试着追问“起诉状要怎么写才不会被驳回”,Ai却只重复了一遍法条,再没多余的解释。
“叮”的一声,微信提示音打断了她的思绪。是闺蜜苏芮发来的消息:“你真打算靠Ai离婚?我表哥上次用Ai写的借条,因为没写清还款利息,官司输了,现在还在跟人扯皮呢!”
林夏的心跳漏了一拍。她点开苏芮发来的新闻链接,标题刺眼——《Ai法律咨询致用户权益受损,多地出现“技术误导”纠纷》。文章里提到,去年某市有位老人用Ai起草遗嘱,因未注明遗产分配的特殊条件,导致子女对簿公堂;还有创业者靠Ai拟定的合同,被合作方钻了条款漏洞,损失了五十万。最让她脊背发凉的是结尾的数据:近半年,全国因Ai法律咨询误导引发的民事纠纷,同比上涨了300%。
“这些Ai平台太不负责任了。”林夏忍不住在心里骂了一句。她退出新闻,重新点开“法助Ai”的界面,想找人工客服问问,却发现“转人工”的按钮藏在页面最底部,点进去后显示“当前排队人数127人,预计等待1小时45分钟”。
与此同时,市中心的“技术伦理治理中心”里,周明宇正把一叠厚厚的投诉信摔在会议桌上。纸张散落的瞬间,几张用户的手写投诉单滑到了桌角,上面的字迹潦草却带着情绪:“Ai说我的工伤能赔十万,结果法院只判了三万,谁来负责?”“用Ai写的离婚协议,法官说条款无效,我现在连孩子都见不到了!”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张凯推了推眼镜,低声说:“我们也没办法,用户就喜欢低成本的咨询服务,要是限制Ai的功能,平台肯定会反对。”
“反对也得管!”周明宇的声音提高了八度,“上周我去调研,有个老太太因为Ai说‘邻里纠纷可以直接起诉’,没找居委会调解就闹上法院,最后两家成了仇家,老太太气得住院了。技术是服务人的,不是害了人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