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2集:《AI法律咨询的伦理服务范围》(第2页)
团队里的法律专家李薇拿起一张投诉单,眉头皱得紧紧的:“这些纠纷的根源,是Ai越界了。它不该给复杂案件出‘解决方案’,更不该替用户写法律文书。法律不是简单的法条堆砌,每个案子里的人情、证据细节,都得靠人类律师去判断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团队泡在了调研里。他们跑遍了全市的律所、法院,甚至蹲在“法助Ai”的线下体验店门口,跟用户聊天。有个开小超市的老板告诉他们,自己用Ai拟的供货合同,因为没写清“不可抗力”的范围,疫情期间断货,被供货商告了;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,用Ai写的劳动仲裁申请书,漏了关键的薪资流水证明,仲裁委直接驳回了申请。
“必须划清Ai的边界。”周明宇在团队会议上拍了板,“基础的法条解读、流程指引可以让Ai做,但复杂案件必须引导用户找人类律师,重要文书绝对不能让Ai碰。”
可方案刚提出来,就遭到了平台的反对。“法助Ai”的运营总监王磊在视频会议里直言:“要是不让Ai写文书,我们的用户流失率至少会涨50%!你们知道吗,‘遗嘱起草’‘合同拟定’是我们平台最热门的功能,现在说砍就砍?”
“热门不代表合法合规。”李薇反驳道,“上个月有个用户用你们的Ai写了遗嘱,去世后子女发现遗嘱里把房产留给了没血缘关系的人,原来是用户输入信息时填错了,Ai没做任何提醒。现在子女已经起诉了你们平台,这个责任你们担得起吗?”
王磊的语气软了下来,但还是不甘心:“那我们的损失怎么办?用户要的是方便、便宜,你们的规范一出来,我们还怎么活?”
“不是让你们活不下去,是让你们走得更稳。”周明宇拿出一份数据报告,“我们调研发现,70%的用户其实愿意为‘人工复核’付费。你们可以把Ai定位成‘法律助手’,而不是‘律师’,比如Ai先解读法条,再让人类律师做补充,这样既降低了用户成本,又保证了服务质量。”
经过反复沟通,平台终于松了口。团队趁热打铁,制定出了《Ai法律咨询伦理规范》,里面明确写着:Ai仅限提供基础法律知识解答,禁止起草重要法律文书、代理诉讼;涉及婚姻、刑事等复杂案件,Ai需强制弹出“建议咨询人类律师”的提示,并提供附近律所的联系方式;所有Ai回复的末尾,必须标注“仅供参考,不具备法律效力”。
规范实施的那天,林夏正好又打开了“法助Ai”。这次,当她输入“想离婚,怎么争取抚养权”时,Ai没有直接给方案,而是先解读了《民法典》里关于抚养权的条款,然后弹出一个红色的提示框:“您的问题涉及婚姻家庭纠纷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。以下是您所在区域的3家正规律所,点击可查看联系方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