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3集:《可再生能源并网的伦理调度规则》(第3页)
陈曦带着团队前往玉树调研,看到光伏电站的电池板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,却只能闲置一半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她立刻联系国家电网公司,申请将玉树纳入“农网升级改造计划”,同时建议在电站附近建设小型储能电站,提高本地消纳能力。
三个月后,玉树的电网升级完成,配套的储能电站也投入使用。光伏电站的并网率从50%提升到95%,当地牧民家里的电灯更亮了,还用上了电采暖,再也不用烧牛粪取暖了。
“以前冬天烧牛粪,屋里又呛又冷,现在用电采暖,干净又暖和。”牧民卓玛拉着陈曦的手,脸上满是笑容,“谢谢你们,让我们用上了‘太阳发的电’。”
陈曦看着卓玛家窗明几净的客厅,心里充满了成就感。她知道,伦理规则不仅是纸上的条文,更要落地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,让环保真正惠及民生。
随着伦理规则的推广,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加入试点。在江苏,电网公司利用沿海的风电和光伏,结合储能系统,打造了“零碳工业园区”;在四川,水电和风电、光伏互补,实现了全年可再生能源并网率95%以上;在山东,通过“虚拟电厂”技术,将分散的新能源电站整合起来,参与电网调峰,进一步提高了消纳率。
李野的风电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。他引入了更先进的风机和储能技术,并网率始终保持在98%以上,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——很多牧民成了风电场的运维员,每月能拿到稳定的工资。
有一次,李野带着儿子来到风电场。儿子指着转动的风机,好奇地问:“爸爸,这些大风车是在干什么呀?”
“它们在发电呀。”李野抱着儿子,指着远处的输电线路,“这些电会送到很远的地方,点亮千家万户的灯,还能保护我们的地球,让空气更干净。”
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小手紧紧抱着李野的脖子:“爸爸,你真厉害!”
李野看着儿子天真的笑脸,又望向连绵的风电场,心里满是欣慰。他知道,自己和陈曦团队所做的事,不仅是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,更是在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。
第五章:伦理规则的“中国方案”
《可再生能源并网伦理调度规则》试行一周年之际,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总结大会。陈曦作为规则制定的核心成员,上台分享经验。
“过去,我们总认为‘电网稳定’和‘环保’是矛盾的,甚至把可再生能源当作‘负担’。但通过一年的试点,我们证明,只要建立科学的伦理规则,配套‘储能+跨区域调峰’的措施,就能实现两者的平衡。”陈曦的声音铿锵有力,“一年来,全国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率降至3%以下,年并网率达到93%,相当于减少了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,这就是伦理规则的力量。”
台下掌声雷动。来自国际能源署的代表马克·安德森站起来提问:“陈博士,中国的伦理规则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请问,这个规则是否具有可复制性?”
“当然。”陈曦微笑着回答,“不同国家的能源结构和电网情况不同,但核心逻辑是相通的——以‘环保伦理’为导向,平衡各方利益,建立透明、公平的调度机制。我们已经和欧盟、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分享了经验,未来还将推动建立‘全球可再生能源伦理调度联盟’,共同应对气候变化。”
大会结束后,李野找到陈曦,递上一份报告:“陈博士,我们风电场今年的并网率达到99%,弃风率几乎为零。这是我们的年度报告,里面有详细的运维数据,希望能为规则的完善提供参考。”
陈曦接过报告,翻了几页,眼里满是赞赏:“你们做得很好。接下来,我们计划将伦理规则纳入国家能源法,让它从‘试行’变成‘法定’,同时推动技术创新,比如研发更高效的储能电池、更智能的调度系统,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。”
就在这时,陈曦的手机响了,是玉树的卓玛打来的。“陈博士,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,我们村里的光伏电站又扩建了,现在不仅能满足村里的用电,还能往外面送电呢!”卓玛的声音里满是喜悦。
陈曦笑着说:“太好了,卓玛。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,以后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挂了电话,陈曦看着窗外的蓝天,心里充满了希望。她想起一年前在达坂城风电场,李野焦急的眼神;想起在调度中心,周明纠结的表情;想起在玉树,卓玛温暖的笑容。这些画面,都成了推动伦理规则落地的动力。
李野看着陈曦,突然说:“陈博士,我有个想法。我们可以在风电场建一个‘能源伦理教育基地’,让更多人了解可再生能源,了解伦理规则的重要性。”
“这个主意好!”陈曦眼前一亮,“不仅要让行业内的人了解,还要让普通人知道,每一度清洁电的背后,都有一套公平、环保的规则在支撑。”
半年后,达坂城风电场的“能源伦理教育基地”正式开放。基地里有互动展厅,展示风电、光伏的发电原理;有模拟调度中心,让参观者体验如何平衡电网稳定与可再生能源消纳;还有“伦理故事墙”,记录着规则制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。
周末的时候,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