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4集:《虚拟宠物的伦理饲养规范》

电子宠物的黄昏

 林小满蹲在急诊室走廊的塑料椅上,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里那只蜷缩的电子猫。屏幕顶端的红色警告闪了三分钟——“您今日与‘橘络’互动已达4小时,建议立即停止并休息”,可她盯着猫爪旁那摊不断扩大的“虚拟血迹”,根本挪不开眼。

 “林小满家属?”护士的声音刺破走廊的消毒水味,她猛地抬头,看见母亲躺在推床上,氧气管从鼻孔蜿蜒到床头,监护仪的滴答声像钝器敲在心上。“病人突发脑供血不足,幸好送医及时,但以后不能再让她独自在家这么久了。”医生的话让她攥着手机的手开始发抖,屏幕里的橘络还在发出微弱的呜咽声,那是她昨天花300元解锁的“病痛关怀”功能,此刻听来像极了母亲早晨摔倒时的呻吟。

 这场意外成了“数字伦理治理团队”介入的导火索。当组长陈砚把林小满的案例投影在会议室幕布上时,实习生苏晓的笔停在了笔记本上。幕布上滚动着近三个月的投诉数据:12岁男孩为让电子狗“复活”偷刷母亲银行卡,78岁老人因沉迷虚拟鹦鹉忘记接孙子放学,还有情侣因一方优先照顾电子猫而爆发争吵。“拟真度超过92%,情感交互算法能精准捕捉人类共情点,可开发者只想着用户粘性,根本没考虑伦理边界。”陈砚敲了敲桌面,幕布切换到某科技公司的宣传视频——电子宠物会根据主人的语气调整情绪,甚至能记住用户的生日,“他们把这叫‘情感陪伴’,可在我们看来,这是情感绑架。”

 团队第一次和“萌宠科技”的谈判就陷入僵局。Ceo张锐靠在真皮沙发上,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,调出后台数据:“我们的用户留存率高达87%,付费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,你们说的‘过度投入’,不过是少数人的自控力问题。”他点开一个用户评论,“‘是小白陪我度过了失恋的日子’,这种反馈难道不是社会价值?”苏晓忍不住反驳:“可上周有位用户因为小白‘生病’,连续三天没出门,最后被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时已经低血糖晕倒了。”张锐的脸色沉了下来:“那是用户自己的选择,我们没有义务替他们规划生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