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4集:《虚拟宠物的伦理饲养规范》(第2页)

 谈判破裂后的一周,团队开始走访受影响的家庭。在老旧小区的单元楼里,14岁的王乐乐把自己锁在房间里,母亲在门外哭着拍门:“你把电子仓鼠删了好不好?妈妈带你去动物园看真的仓鼠。”房间里传来闷闷的声音:“它会疼的,删了它就死了。”陈砚隔着门缝看见,电脑屏幕上的电子仓鼠正趴在虚拟笼子里,眼睛红红的,旁边弹出提示框——“您的仓鼠已连续24小时未进食,生命体征正在下降”。这种“死亡威胁”机制是萌宠科技的核心卖点,用户必须定时喂食、清洁,否则宠物就会“生病”甚至“死亡”,而复活需要支付高额费用。

 “我们不能让技术变成情感勒索的工具。”陈砚在团队会议上提出制定伦理准则的想法,却遭到副组长李哲的反对。“现在行业没有统一标准,我们出台准则,会不会被说是干预市场?”他推了推眼镜,“而且技术迭代这么快,今天的准则明天可能就过时了。”苏晓把整理好的用户问卷推到他面前:“83%的用户希望有使用时长限制,76%的人反对永久死亡机制,这不是干预市场,是回应需求。”她顿了顿,想起林小满母亲在病床上说的话——“我女儿以前每天都会陪我散步,自从有了那只电子猫,她回家就关着门”,“我们要保护的,是人和人之间的真实连接。”

 团队开始起草《虚拟宠物伦理饲养准则》,光是“每日使用时长”就争论了三天。李哲认为成年人应有自主决定权,不应设置限制,苏晓却坚持要一视同仁:“我们调研过,有位35岁的上班族为了养电子狗,每天凌晨两点起床‘遛狗’,导致白天工作频频出错。”最后陈砚提出折中方案: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,成年人不超过4小时,达到时长后宠物会自动进入“休眠模式”,且无法通过付费解锁额外时间。

 “永久死亡机制”是更大的难题。萌宠科技的技术总监在第二次谈判时直言:“如果宠物不会死,用户就不会有紧迫感,付费率会下降至少40%。”陈砚拿出一组数据:“有23%的未成年人因为宠物‘死亡’出现焦虑症状,甚至有孩子患上抑郁症。”他提出“复活缓冲期”——宠物“死亡”后72小时内,用户可通过完成现实任务(如运动、阅读)获取“复活能量”,无需付费。张锐听完冷笑:“你们这是让我们放弃核心盈利点,不可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