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5集:《全球抗生素使用的伦理管控协议》(第2页)
“爸,欧盟上周刚通过新法案,全面禁止农业领域使用抗生素促生长,美国也在推进药店限售政策。”陆晓的声音带着急切,“我联系了几位同学,他们来自印度、巴西、南非,都愿意加入团队,一起推动全球管控协议。”
挂了电话,陆明远心里有了一个决定。他联系了周院士、市一院药学部主任张岚、环保组织“绿行”的负责人林野,还有律师事务所的朋友陈铭——一周后,“全球抗生素伦理管控联盟”在市一院的小会议室里正式成立,15人的团队涵盖了医学、农业、法律、环保等多个领域。
团队成立后的第一个行动,是去郊区养殖场做调研。在老周的养猪场,张岚从饲料中取样,检测结果显示:土霉素含量超标4倍,金霉素超标2倍。“这些抗生素会残留在猪肉里,人吃了之后,体内细菌会逐渐产生耐药性。”张岚拿着检测报告,耐心地给老周解释,“我们帮你申请了5万元绿色养殖补贴,引进益生菌后,猪的发病率会下降,肉质更好,卖价能提高20%。”
老周半信半疑,但还是答应试点。那天晚上,团队成员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,整理出《中国抗生素滥用现状与管控建议》,第二天就递交给了国家卫健委。
第三章 国内管控的“破冰之战”
建议报告提交后,迟迟没有回音。陆明远托人打听才知道,报告卡在了“利益协调”环节——药企担心销量下滑,养殖企业反对补贴力度,部分地方政府则顾虑经济指标。
更棘手的是医疗机构的阻力。在推动建立“抗生素使用溯源系统”时,多家医院的科室主任提出反对:“每次开抗生素都要录入患者病史、药敏试验结果,还要经过伦理审核,医生的工作量会增加一倍,效率太低。”
“效率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。”陆明远带着团队在市一院率先试点,安排专人协助医生录入信息,同时优化系统流程,将审核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0分钟。一个月后,市一院的抗生素处方量下降了30%,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减少2例。
这个成果让其他医院看到了希望。三个月内,全国有23个省市的重点医院加入溯源系统,抗生素滥用率平均下降25%。与此同时,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“抗生素限售专项行动”,查处违规药店1200多家,下架非法售药平台37个,非处方抗生素销售量同比下降42%。
农业领域的转型也渐有成效。团队联合农业农村部,在全国设立100个“绿色养殖示范基地”,给转型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补贴。老周的养猪场试点半年后,猪的发病率从30%下降到5%,净利润比以前还多了15%。消息传开后,周边养殖户纷纷主动申请转型,仅郊区就有80多家养殖场放弃使用抗生素促生长。
国内的进展让团队看到了希望,但在推动全球协议时,却遭遇了更大的阻力。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公共卫生会议上,印度代表率先反对:“我们国家有60%的人口生活在农村,没有足够的医生,禁止非处方销售会让老百姓无药可医。”
美国代表则担心研发成本:“研发一种新抗生素需要15亿美元,周期长达12年,若没有足够利润,药企不会投入。”
陆明远早有准备,他拿出团队整理的《全球超级细菌经济损失报告》:“每年全球因超级细菌感染的医疗支出超过1200亿美元,死亡人数70万。若不管控,到2050年,死亡人数将达1000万,经济损失超100万亿美元。”
他接着拿出“超级细菌研发基金”方案:“建议各国按gdp比例出资,设立全球研发基金,对研发成功的药企,给予10年市场独占期,同时减免税收。”
会议持续了五天,经过无数次谈判,28个国家同意签署《抗生素伦理管控协议》,但美国、印度、巴西等大国仍未松口。陆明远没有气馁,他知道,改变需要时间。
第四章 全球共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回国后,团队决定从“公众教育”入手。他们联合央视制作了纪录片《耐药危机》,里面记录了小玥康复的故事(最终通过血浆置换和支持治疗保住生命)、老周转型绿色养殖的经历,还有非洲某国因超级细菌导致霍乱疫情失控的惨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