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6集:《智能家居的伦理数据安全规范》(第2页)
接下来的半个月,团队陷入了密集的调研和争论。林屿带领的用户调研组,在社区里组织了一场座谈会,一位阿姨的话让他印象深刻:“我买智能扫地机器人,就是想让它扫干净地,它没必要知道我家沙发上放了什么,更没必要把我家的户型图传给别人。”还有位程序员大哥提出:“能不能让我们随时看到设备在传什么数据?现在就像‘黑箱操作’,根本不知道数据去哪了。”
而苏晓对接的技术组,几乎每天都在和厂商“吵架”。有次和某知名品牌的技术总监视频会议,对方坚持认为“采集室内环境数据是为了优化扫地路径”,苏晓直接反驳:“优化路径只需要户型数据和障碍物位置,不需要拍摄室内画面,更不需要记录用户什么时候在家、什么时候出门。”对方被怼得哑口无言,最后不得不承认,部分数据采集确实是“为了商业用途”。
最棘手的是确定“必需数据”的范围。老周和陈默翻遍了国内外的技术文档,还咨询了10多位行业专家,才初步梳理出清单:扫地机器人仅需采集户型数据、清洁路径和电量;智能摄像头若用于安防,仅需在检测到异常时采集画面,平时处于“休眠”状态,且禁止拍摄卧室、浴室等私密区域;智能家电的核心功能数据可采集,但生活习惯、饮食偏好等非功能相关数据,一律禁止。
可就在规范草案快要成型时,新的问题出现了。一家智能家居厂商找到陈默,提出“妥协方案”:“我们可以减少数据采集,但能不能保留‘匿名化用户画像’的权利?毕竟这是我们重要的盈利点。”
陈默当场拒绝:“匿名化不是‘免死金牌’,很多看似匿名的数据,通过交叉比对依然能锁定个人。而且,用户买的是家电,不是‘被画像的权利’,盈利不能建立在侵犯隐私的基础上。”
厂商不甘心,又找关系托人说情,甚至提出赞助团队的研究经费,都被陈默一一挡了回去。苏晓担心地问:“厂商会不会联合抵制规范?毕竟这会影响他们的利益。”陈默摇摇头:“真正有良心的企业,会明白规范不是限制,而是保护——保护用户,也保护行业长远发展。如果只盯着短期利益,早晚会被市场淘汰。”
为了让规范更具操作性,团队还加入了“实时数据传输状态查看”功能:用户打开App,就能看到设备当前是否在传输数据、传输的是什么类型的数据,还能一键关闭非必要的数据采集。同时明确要求,厂商若违反规范,不仅要退还用户购机款,还要承担数据泄露的赔偿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