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竹晴园
第416集:《智能家居的伦理数据安全规范》(第3页)
规范草案完成后,团队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,没想到一周内就收到了5000多条反馈。有用户建议增加“数据存储期限”条款,要求厂商在数据使用完毕后72小时内删除;还有专家提出,要设立“第三方监督机构”,定期检查厂商的数据采集情况。陈默把这些建议逐条整理,组织团队修改规范,前后共调整了18版,才最终确定下来。
《智能家居伦理数据规范》正式发布那天,林屿特意回了趟家,把家里的智能设备都升级到最新版本。打开App,“实时数据传输状态”页面清晰地显示:智能摄像头仅在检测到门窗异常时采集数据,扫地机器人只传输清洁进度和电量,所有非必要数据采集功能都默认关闭。
他坐在沙发上,看着扫地机器人在客厅里平稳地移动,没有多余的“小动作”,心里终于踏实了。这时,手机收到一条苏晓发来的消息:“今天有3家厂商主动联系我们,说要按照规范改造产品,还有用户给我们寄了锦旗,说‘终于能安心在家生活了’。”
陈默站在办公室的窗前,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,想起制定规范时的种种困难,突然觉得一切都值得。智能家居的意义,从来不是用技术“监控”生活,而是用技术“守护”生活——守护每个家庭的隐私,守护每个人在自己家里的安全感。
就像老周在规范发布会上说的:“家是最私密的空间,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个瞬间,都不应该成为数据洪流里的‘燃料’。我们制定规范,不是要阻止技术发展,而是要让技术走在正确的轨道上,让智能家居真正成为‘家’的帮手,而不是‘家’的隐患。”
那天晚上,林屿睡前关掉了手机通知,卧室里的智能摄像头指示灯缓缓熄灭。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进来,安静又温暖——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,没有隐藏的“眼睛”,没有偷偷溜走的数据,只有属于自己的、安心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