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8集:《AI心理陪伴的伦理服务时长限制》(第3页)
2039年3月,《Ai心理陪伴伦理规范》正式在全球发布。规范落地后,发生了很多温暖的变化:在养老院,周阿婆每天会和“小艾”聊1小时,然后就去楼下和老姐妹们一起种花,周末还会陪女儿逛街;小吴不再每天躲在出租屋里,而是和同事组建了羽毛球社团,偶尔才会和“小星”分享打球的趣事;甚至有之前拒绝现实社交的年轻人,通过Ai的引导,加入了志愿者团队,去敬老院陪伴那些没有Ai的老人。
但团队没有停下脚步。陈曦发现,部分偏远地区的老年人,因缺乏亲友陪伴,对Ai的依赖反而加重了。团队立刻联合公益组织,发起“银龄社交计划”,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去偏远地区的养老院,陪老人们聊天、做手工,同时给Ai陪伴机器人增加“本地社交推荐”功能,比如“附近的公园今天有老年合唱队活动,要不要去看看?”
赵雅则关注到,有些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,需要Ai的持续提醒才能生活,单纯的“时长限制”会影响他们的健康。团队于是在规范中增加了“特殊人群豁免条款”,允许医生为认知障碍、独居且无亲友照料的老人申请“延长交互时长”,但需同步配备社区网格员的定期探访。
2040年的春节,苏棠团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周阿婆寄来的一张照片。照片里,周阿婆和女儿、外孙女站在自家的栀子花盆前,笑容灿烂。照片背后,是周阿婆歪歪扭扭的字迹:“苏博士,谢谢你和‘小艾’,让我知道,最好的陪伴,不是在屏幕里,是在身边。”
苏棠把照片贴在办公室的墙上,旁边是团队制定的《Ai心理陪伴伦理规范》。她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,想起李伟曾说的一句话:“Ai的终极意义,不是替代人类的陪伴,而是像一座桥,把孤独的人,引回现实的温暖里。”
夜色渐浓,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无数个窗户里,有人正和Ai聊着天,也有人正放下平板电脑,走向身边的家人、朋友。屏影之外,那些真实的笑容、温暖的拥抱,才是人类最珍贵的“陪伴”。而这份伦理规范,就像一盏小小的灯,照亮了“技术”与“人性”之间的平衡之路,让Ai真正成为“温暖的助手”,而非“孤独的牢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