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3集:《AI气象预测的伦理信息发布规范》

风暴预警线

 凌晨三点,市气象局的数据中心依旧亮如白昼。林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预警信号,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。屏幕中央,Ai气象系统“穹顶”给出的预测结论格外刺眼——“明日上午8时,本市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,降水量预计突破200毫米,伴随12级以上强风”,右下角的可信度等级却显示“75%”。

 “百年一遇?75%的可信度就敢标‘百年一遇’?”林砚猛地抬头,看向斜对面工位上的实习生小周。小周刚入职半个月,此刻正对着“穹顶”生成的预警文案犯愁,屏幕上“史上最强暴雨即将来袭!市民务必居家避险”的标题格外扎眼。

 “林姐,‘穹顶’的初始预警就是这么写的,我想着……这标题够醒目,能让大家重视起来。”小周的声音带着几分不确定,手指在键盘上悬着,“而且上次台风‘飞燕’,我们就是靠夸张的标题提前动员,才没出大问题。”

 林砚快步走过去,调出“穹顶”的原始数据日志。暴雨云团的移动轨迹在屏幕上呈现出不规则的折线,几个关键监测站点的数据还存在明显偏差——城西的站点因设备故障,近三小时的数据都是缺失的。“数据不全,可信度又没到90%,怎么能随便用‘史上最强’这种词?”她指着日志里的漏洞,语气不自觉地加重,“上次‘飞燕’是因为所有监测数据都吻合,可信度达到98%,这次不一样。”

 正说着,数据中心的门被推开,局长陈凯拿着一份打印好的预警稿走进来,眉头拧成了疙瘩:“刚接到应急管理局的电话,问我们是不是要发红色预警。林砚,‘穹顶’的预测到底准不准?我看文案里写‘可能引发城市内涝、山体滑坡’,会不会太绝对了?”

 林砚接过预警稿,上面的“百年一遇”被圈了出来,旁边还有应急管理局的批注:“需确认极端天气判定依据”。她深吸一口气,将数据日志投影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:“陈局,您看,城西站点的数据断了,‘穹顶’是靠算法补全的,这部分补全数据的误差率在15%左右,所以可信度才75%。而且‘百年一遇’的说法没有历史数据支撑,近五十年本市最大降雨量才180毫米,这次预测200毫米,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。”

 陈凯的手指在桌子上敲了敲,目光扫过在场的几位气象分析师:“那现在怎么办?不发预警,万一真下大了,我们担不起责任;发了预警,要是不准,市民恐慌不说,下次再发预警,大家就不信了。”

 会议室里陷入沉默。老分析师张姐推了推眼镜,开口道:“要不还是按老规矩,人工复核一遍?我和小李去查历史数据,再对比周边城市的云图,看看‘穹顶’的预测有没有偏差。”

 林砚点头,立刻分工:“小周,你联系设备科,让他们赶紧修城西的站点,争取半小时内恢复数据传输;张姐,你和小李负责历史数据比对,重点看近十年同期的暴雨记录;我再调‘穹顶’的算法模型,检查补全数据的逻辑有没有问题。陈局,等我们复核完,再调整预警文案,去掉‘百年一遇’‘史上最强’这种词,加上可信度等级和复核意见,这样既不会夸大风险,也能让市民知道情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