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45章 李斯谏逐客:一篇奏疏改写的帝国命运
上回书说到王翦用六十万大军踏平楚国,嬴政统一六国的脚步已然势不可挡。可就在这节骨眼上,咸阳城里却掀起一场风波——秦王下了道逐客令,要把所有外来客卿赶出秦国。眼看朝堂上人心惶惶,一个来自楚国上蔡的小吏挥笔写下《谏逐客书》,硬是把这道政令扳了回来。此人便是李斯,咱们今儿就唠唠这场朝堂博弈背后,藏着多少帝王心思与天下格局。
一、逐客令的导火索:郑国渠的"间谍案"
公元前237年,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,提议修一条灌溉渠。这事儿本是好事,可修到一半,秦国查出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——修渠是假,耗秦国国力是真。嬴政勃然大怒,再加上宗室贵族煽风点火:"这些外来客卿,哪个不是各怀鬼胎?"一怒之下,下令驱逐所有非秦国籍的官员。
这道命令看似解气,实则捅了马蜂窝。商鞅是卫国人,范雎是魏国人,就连吕不韦也是卫国人,秦国能走到今天,哪一步离得开外来人才?可朝堂上没人敢说话——嬴政正在气头上,谁开口谁遭殃。
这时候,李斯坐不住了。他刚从楚国老家来秦国没多久,好不容易谋了个郎官,这下也要被扫地出门。思来想去,连夜写下《谏逐客书》,字字句句戳中秦王的软肋。
二、《谏逐客书》:一篇奏疏里的帝王心术
李斯的奏疏厉害在哪儿?他没一上来就喊冤,而是给嬴政算了笔账:"穆公求贤,从西戎请来由余,从宛地聘来百里奚;孝公重用商鞅,变法图强;惠王用张仪,破解合纵;昭王得范雎,加强王权。这四位君主,哪个不是靠外来人才成就霸业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