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9章 交州贸易线(第2页)

 三、文化碰撞:汉风与蛮俗的交融

 随着商船而来的,还有多元文化的碰撞。《交州记》记载,交趾城(今越南河内)内“华夷杂处,庙宇与浮屠(佛塔)并立”。士燮本人“少游学京师,治《左氏春秋》”,却允许当地俚人保留“凿齿文身”的习俗。这种包容政策,催生了独特的“交州文化”——既有中原的儒家礼制,又有东南亚的宗教信仰。

 最典型的例子是“越式汉墓”。考古发现,交州贵族墓葬中既有汉式铜镜、五铢钱,也陪葬着东南亚风格的陶俑。墓砖上刻有“乐莫乐兮新相知”(《楚辞》句),却采用越式几何纹装饰。这种文化混搭,恰是海上贸易带来的直接影响。

 佛教传播更是依赖交州航线。《高僧传》记载,天竺僧人康僧会经交州抵达建业,首次将佛教经典译为汉文。他在交州停留期间,“建寺度人,教民制陶”,将印度制陶术传入岭南,当地至今留存的“康公窑”,便是这一历史的见证。

 四、暗流涌动:贸易背后的权力博弈

 交州的繁荣,很快引来各方觊觎。曹操曾试图通过“遥领州牧”的方式控制交州,《魏略》记载他任命的交州刺史张津“好鬼神事,常着绛帕头,鼓琴焚香”,这种荒诞行径引发当地反感,最终被部将所杀。

 孙权则采取更务实的策略。他一方面承认士燮的自治权,封其为“安远将军”;另一方面派步骘(zhi)为交州刺史,暗中监视。《吴书》记载,步骘到任后“斩大姓焦矫,威声大震”,强行将交州纳入东吴版图。士燮虽表面臣服,却在临终前嘱咐子孙:“交州存亡,系于海舶。若失商路,必遭倾覆。”

 这种博弈在士燮死后达到高潮。其子士徽(hui)反叛东吴,据交趾城坚守。孙权派吕岱率军征讨,《三国志》载:“岱以楼船渡海,掩其不备,斩徽及兄弟六人。”交州从此彻底沦为东吴属地,但海上贸易线也因战乱一度中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