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0章 淝水之战(第3页)

 2. 不恋权柄:仗刚打完,他就让谢玄交出兵权,自己申请去广陵镇守,免得重蹈庾氏、桓氏的覆辙;

 3. 文化护体:谢安精通玄学,常跟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谈诗论文,用文化影响力巩固地位,这叫“以柔克刚”。

 有件事特别妙:桓冲死后,谢安把他的小儿子桓胤收为义子,当亲儿子养。当时人感叹:“安石公这招,既安了桓氏的心,又得了天下的人心,高啊!”

 六、江左风流的绝唱

 谢安的一生,是“隐与仕”的完美故事。年轻时隐居东山,跟王羲之等名士“出则渔樵耕读,入则谈玄论道”;中年出山,用“围棋赌墅”的从容化解国难,把“魏晋风度”推到了顶峰。

 谢安说过的那些话:

 - “安石不出,如苍生何?”(白话:我要是不出山,天下百姓可怎么办?)

 - “每与亲友别,辄作数日恶。”(白话:每次跟亲友分开,都得难受好几天。)

 - “秦兵虽众,然众而无序,不足畏也。”(白话:前秦军队虽多,但乱糟糟的,没啥可怕的。)

 这些话里,有儒家的担当,也有道家的超脱,正是东晋士大夫的精神写照——既想匡扶社稷,又向往归隐山林,在矛盾里找平衡。

 七、淝水战后的天下局

 淝水之战的胜利,让东晋又多活了四十年,还改变了历史走向。要是苻坚南下成功,中原文化可能提前跟胡人文化碰撞;可谢安赢了,华夏文明在江左保住了,还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埋了伏笔。

 这场仗的深远影响:

 1. 文化火种:王羲之的书法、陶渊明的田园诗、顾恺之的绘画,都是在东晋庇护下发扬光大的;

 2. 民族融合:北方流民和江南土着慢慢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“江左文化”,为南北统一打了基础;

 3. 政治模板:谢安的“士族共治”模式,成了后来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的治国样本,直到刘裕代晋才变了样。

 更戏剧性的是,苻坚败了以后,北方又乱了,拓跋氏趁机崛起建了北魏,而东晋偏安江南,成了中原文化的“诺亚方舟”。谢安在东山看棋时,恐怕想不到,这局棋的余波,搅动了数百年的天下风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