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23章 张巡死守睢(suī)阳城(第3页)

 张巡死守睢阳的事迹传开后,有人指责他吃人过甚,有违天道。唐代文人李翰为此作《张中丞传》,辩解说:“巡以寡击众,以忠卫国,其功不可没。至于食人,乃不得已而为之,非本愿也。”(《全唐文》)

 韩愈在《张中丞传后叙》中更力挺张巡:“守一城,扞天下,以千百就尽之卒,战百万日滋之师,蔽遮江淮,沮遏其势,天下之不亡,其谁之功也!”他认为睢阳之战阻止了叛军南下,保全了江南,张巡的忠义远超个人道德争议。

 八、千年祭祀的回响:双庙香火的不灭精神

 唐代宗即位后,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,许远为荆州大都督,在睢阳修建双庙,岁时祭祀。宋代时,欧阳修路过睢阳双庙,题诗道:“生前忠义已无伦,死后英魂更动人。欲识睢阳千古事,双庙香火照苍旻。”(《欧阳文忠公集》)

 如今的河南商丘古城,仍有张巡祠,殿内张巡像身着铠甲,目光坚毅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,当地百姓会举行“张巡会”,抬着张巡神像巡游,以纪念这位守城英雄。民间传说张巡死后化为城隍,继续守护睢阳,这一说法在《铸鼎余闻》等笔记中有记载。

 九、历史天平的称量:军事与道德的永恒命题

 张巡死守睢阳的意义,在于战略上的决定性作用。安史之乱中,睢阳坚守十个月,消耗了叛军大量有生力量,确保了江淮财赋源源不断运往关中,为唐军收复长安、洛阳奠定了物质基础。正如《旧唐书》所评:“巡之守睢阳,非特守一城也,守天下也。”

 但他的食人行为,也成为历史上的道德争议点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评价:“张巡之食人,君子所不恕,然其为功于天下,则不可掩也。”这种“功过相济”的评价,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。

 十、精神丰碑的树立:忠义文化的现世价值

 张巡的忠义精神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到睢阳双庙祭拜,题字“精忠报国”,显然受张巡感召。文天祥在《正气歌》中写道:“为张睢阳齿,为颜常山舌”,将张巡的牙齿与颜杲卿的舌头并列为忠义象征。

 如今,张巡祠内的碑刻仍清晰可见,其中一块明代石碑写道:“公之死,非徒死也,生天下也。”这句话道破了张巡死守的真谛——他用一城的牺牲,换来了天下的生机。

 从雍丘到睢阳,张巡以书生之身,担起了武将之责。他的死守,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,更是精神上的丰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