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33章 宣宗纳谏仿贞观(第2页)

 三、醴(li)泉百姓的叩阍:登闻鼓响的贞观风

 大中四年,醴泉县的张实敲响了登闻鼓,实名举报县令贪污赈灾粮。宣宗居然亲自审理此案,见张实衣衫破旧,还特意赐座。张实哭诉道:"县令说'上面的人没来,粮食不能发',已经饿死三十多人了!"宣宗立刻让人取来醴泉县地图,指着受灾区域对宰相说:"这里可是当年太宗推行'均田制'的地方,现在居然饿死人,这是朕的过错啊!"

 《云仙杂记》里记载,案子结了之后,宣宗还带着张实去太液池划船。船划到一半,他突然问:"百姓觉得朕比得上太宗吗?"张实赶紧磕头:"大家都说陛下虚心纳谏像太宗,不过赋税比贞观时还轻呢!"宣宗却摇头叹气:"减轻赋税本就是该做的,有什么好夸的?"当天就下旨:"以后州县闹灾,先开仓放粮再上报,谁敢耽搁就砍头!"

 四、杖杀乐工的悔悟:铜镜里的帝王泪

 大中五年,乐工罗程杀了人,按律要流放。他的师父进宫求情:"罗程琵琶弹得特别好,陛下宴会上可少不了他!"宣宗指了指殿柱上的太宗纳谏图:"当年太宗杀了卢祖尚,朕杀个乐工,道理不是一样的?"最后还是把罗程流放了。但事后,他对着铜镜自言自语:"乐工虽然身份低微,可他的技艺无罪啊,朕这么做,恐怕要失民心。"(《新唐书·宣宗纪》)

 更难得的是他肯下"罪己诏"。大中七年,关中大旱,宣宗颁布诏书检讨自己:"是朕治理无方,才招来旱灾。从今天起,朕不住正殿,减少饮食,百官都来给朕提提意见。"这份诏书被收录在《全唐文》里,其中"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"八个字,和太宗贞观二年的罪己诏简直如出一辙。

 五、大中之治的实绩:户口增倍的治世相

 宣宗在位十三年,创造了"大中之治"的盛况。据《通典》记载,他刚登基时全国只有百万户,到他去世前已经涨到三百八十万户,几乎翻了两番。他整治漕运,疏通汴渠,让江淮的粮食能顺顺利利运到长安,《唐会要》称赞"从江淮到渭桥,运粮的船只一艘接一艘,再也没闹过饥荒"。

 在吏治方面,他规定"刺史没干满三年不准调任",还亲自出题考县令,题目就叫"问县令抚民之术"。有个县令在答卷里写"治理百姓就像弹琴,弦太紧会断,太松又弹不出声",宣宗看了大喜,直接提拔他当刺史(《唐阙史》)。这套考核办法,颇有太宗"三年考核政绩"的遗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