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长恨歌传天宝恨 马嵬魂断李杨情(第2页)
安禄山见朝政腐败,玄宗年迈,便暗中招兵买马,囤积粮草。他手下有十五万精兵,皆是身经百战的边兵,战斗力极强。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以“讨伐杨国忠”为名,在渔阳起兵反唐。一时间,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”。
叛军一路势如破竹,河北州县望风而降。消息传到长安,玄宗起初还以为是谣言,待探马接连报来,才惊觉大祸临头。朝堂之上,百官惊慌失措,唯有杨国忠大言不惭地说:“陛下勿忧,安禄山不出十日,必为部下所杀!”玄宗将信将疑,急命封常清、高仙芝率军平叛,却因准备不足而接连败北。
天宝十五载(公元756年)六月,安禄山叛军攻克潼关,长安失去屏障,危在旦夕。玄宗皇帝再也坐不住了,在一个黎明,带着贵妃、杨国忠等少数皇亲国戚,在禁军将领陈玄礼的护卫下,悄悄逃离长安。随行的还有太子李亨、公主、妃嫔等数千人,仓惶西逃,直奔四川而去。
队伍行至马嵬驿(今陕西兴平西),已是人困马乏。禁军将士连日奔波,又听闻长安陷落,心中怨恨不已,皆道是杨国忠误国,才导致今日之祸。禁军首领陈玄礼素来忠直,见将士们群情激愤,知道若不有所行动,恐生哗变。
恰在此时,有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,向他诉说饥饿。将士们见状,大喊:“杨国忠与吐蕃勾结谋反!”随即万箭齐发,杨国忠中箭落马,被将士们乱刀砍死,割下首级示众。接着,将士们又包围了玄宗的行宫,要求处死杨贵妃,道是“贼本尚在!”
玄宗闻讯,大惊失色,走出宫门,对将士们好言安抚,命他们散去。但将士们怒目而视,不肯离去,陈玄礼进言道:“国忠谋反,贵妃不宜供奉,愿陛下割恩正法。”玄宗沉吟良久,叹道:“贵妃深居宫中,何知国忠反谋?”高力士在一旁劝道:“陛下,将士已杀国忠,而贵妃犹在左右,他们岂能心安?望陛下三思,将士安则陛下安啊!”
玄宗望着宫内,想到与贵妃的恩爱岁月,不禁老泪纵横。但此时刀架在脖子上,容不得他犹豫。他转过身,对高力士说:“就依将士们吧……”说罢,踉跄着走进内室,瘫倒在榻上。
高力士含泪走进贵妃的房间,只见贵妃已是泪流满面,颤声问道:“陛下如何处置妾身?”高力士哽咽道:“贵妃娘娘,事已至此,望娘娘保重……”说罢,奉上三尺白绫。贵妃望着窗外,遥想当年长生殿的盟誓,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,不禁悲从中来,泣不成声。她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三拜,然后走进佛堂,自缢于梨树下,时年三十八岁。
贵妃死后,将士们才解围散去。玄宗命人将贵妃草草安葬,然后继续西行。一路之上,玄宗触景生情,见月伤心,闻铃肠断。行至斜谷口,恰逢霖雨连绵,栈道上的铃声与雨声交织,玄宗想起贵妃,遂作《雨霖铃》曲,以寄哀思。
后来,太子李亨在灵武(今宁夏灵武)即位,是为唐肃宗,尊玄宗为太上皇。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),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,玄宗才得以返回京城。回到长安后,玄宗住在兴庆宫,每日里对着贵妃的画像唉声叹气,茶饭不思。他命人将贵妃的坟墓迁回长安,开棺一看,却见肌肤已腐,唯有胸前的香囊尚在。玄宗捧着香囊,泪如雨下,命画工将贵妃的容貌画在殿壁上,每日对画倾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