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6章 蓝玉案株连万计(第2页)

 审讯的过程,在《逆臣录》里写得"清清楚楚":蓝玉招认自己联络景川侯曹震、鹤庆侯张翼等,计划"伺帝出,举兵劫驾"(趁皇帝外出,起兵劫持圣驾)。但后世学者翻遍史料,总觉得这事透着蹊跷——蓝玉要是真想反,怎么会把计划告诉一群跟自己有仇的将领?那些"供词",更像是锦衣卫按着头写的。

 不过朱元璋不管这些。正月初十,蓝玉被押到午门处决,罪名是"谋反"。最狠的是,朱元璋下令"剥皮实草"——把蓝玉的皮整张剥下来,填上稻草,送到各地藩王那里"巡回展览",警示后人。

 蓝玉的皮还没送到成都,朝堂上已经血流成河。

 朱元璋给蓝玉定了个"谋逆"的罪名,这在古代是十恶不赦的大罪,沾边的都跑不了。景川侯曹震被剥皮,鹤庆侯张翼被凌迟,定远侯王弼在家中饮鸩(zhèn,毒酒)自尽。这些人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,当年在鄱阳湖光着膀子拼过命,如今却连个全尸都留不下。

 最冤的是宋国公冯胜。他跟蓝玉本就不和,只因女婿是蓝玉的外甥,就被罗织罪名。朱元璋赐给他一杯酒,假惺惺地说:"胜啊,喝了这杯,咱君臣的情分就了了。"冯胜含泪饮下,当夜暴毙。

 这场清洗像一场瘟疫,从公侯蔓延到文武百官,甚至连国子监的学生都被牵连。有个叫孙蕡(fen)的文人,曾给蓝玉题过一幅画,压根没见过蓝玉本人,也被拉到刑场。临刑前,他赋诗一首:"鼍鼓三声急,西山日又斜。黄泉无客舍,今夜宿谁家?"这悲凉的诗句,成了那场浩劫的注脚。

 据《明史》记载,蓝玉案前后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。抄家的队伍从早到晚在街上游荡,百姓见了锦衣卫的飞鱼服就躲,连哭丧都不敢出声——谁知道哭声会不会被当成"哀悼逆党"?

 民间野史里的细节更耐人寻味:《翦胜野闻》里说,蓝玉被剥皮那天,南京城刮起了沙尘暴,黄沙遮天蔽日,百姓都说这是"天怒"。有个刽子手心善,偷偷把蓝玉的人皮换了,用一张死囚的皮充数,真的人皮被蓝玉的旧部偷偷运到云南,埋在一个寺庙的墙根下。后来南明永历帝在云南登基,还挖出这张皮来祭拜,上面的刀痕密密麻麻,看得人头皮发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