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7章 南北榜案起纷争(第3页)

 这场科场案,表面是南北之争,实则是朱元璋的政治谋略。明朝初年,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,科举中榜的南方人占绝大多数,北方士子心里早就憋着股气。朱元璋借着这场风波,既敲打了南方士族,又笼络了北方人心,一箭双雕。

 但他没想到,这事竟成了后世"南北分榜"的开端。到了洪熙年间,朝廷正式规定:会试录取名额中,南方占六成,北方占四成,后来又加了个"中卷",给四川、云南等西南地区留了名额。这种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,一直延续到清朝。

 洪武三十年的冬天,应天府贡院的雪下得特别大。有个落榜的南方举子在墙上题了首诗:"杏花三月红,槐花九月黄。同是笔耕客,何分南与北?"第二天,这首诗就被人铲掉了,换上了朱元璋亲笔写的四个字:"为国取士"。

 很多年后,有个叫李东阳的北方举子考中状元,他在谢恩表中写道:"臣北人也,幸沐圣恩,得列科甲。"皇帝看了笑道:"天下士子,皆是朕的子民,不分南北。"只是这话,听着总有些言不由衷。

 当最后一场琼林宴的酒喝干,新科进士们带着皇帝的赏赐走出宫门时,没人注意到贡院角落里,有个穿旧棉袄的老秀才正在偷偷抹泪。他是山东人,考了一辈子科举,始终没中,此刻正望着"南北分榜"的告示,喃喃自语:"学问这东西,难道也分南北吗?"

 寒风卷着雪花,把他的话吹散在空荡的巷子里,只留下贡院的红灯笼,在暮色里明明灭灭,像极了这场科场案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是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