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3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(第3页)

 郑和的船队带回的不仅是奇珍异宝,更有各地的风物:苏门答腊的胡椒让明朝的调料市场便宜了一半,暹罗(今泰国)的水稻良种在江南试种成功,连宫廷里的太医都学会了用阿拉伯的“回回药”治疗眼疾。但民间更爱传些神乎其神的故事:说郑和在海底见过龙宫,龙王赠他夜明珠;说他在某个岛上发现了长生泉,喝了能活三百岁;还有的说,他其实找到了建文帝,只是看他在海外过得安稳,就没带回南京。

 这些传说里,最动人的要数“宝船藏宝”的故事。说是郑和每次回航前,都会把一部分货物埋在途经的岛屿上,做上标记,留给后来的“有缘人”。在马来西亚的槟城,至今还有人拿着祖传的“藏宝图”去山上挖掘。历史学家们说这是无稽之谈,但渔民们却信以为真。

 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,朱棣驾崩,仁宗朱高炽登基后下旨停罢下西洋,宝船被封存在刘家港的船坞里,渐渐朽坏。有个叫巩珍的水手曾在《西洋番国志》里叹息:“当年乘巨舰泛沧溟,见夫海洋之阔,日月之昭昭,至今思之,犹梦中事。”但那些被郑和船队改变的地方,却永远留下了印记:马六甲的三宝庙香火不断,爪哇的皮影戏里多了个叫“三保大人”的角色,连非洲的斯瓦希里语里,都多了个词“chini”,意思是“中国”,据说就源自船员们常说的“此地”。

 如今在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前,常有白发老人带着青花瓷片来祭拜。他们说,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征服,而是为了“宣德化而柔远人”——就像那艘宝船上的罗盘,永远指着“和”的方向。七次远航,航程十万余里,访问三十余国,这支庞大的船队没有占领一寸土地,却让“中国”这个名字,在印度洋的浪涛里,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