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(第2页)
在爪哇国(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),船队曾卷入一场意外。当时爪哇东王和西王正在打仗,西王的人误杀了上岸采购的一百七十名明军。郑和按捺住部下的怒火,没有立刻动武,而是派使者对西王说:“大明兵船如林,若要复仇,易如反掌。但王若知罪,当输黄金六万两谢过。”西王吓得连忙答应,后来还亲自带着金锭跪在郑和面前,这事儿被写进了《明实录》,成了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典范。当地百姓却流传着更热闹的版本:说郑和船上的“宝葫芦”里藏着天兵,只要打开盖子,就能飞出十万神箭手,西王是怕了这个才投降的。
船队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国(今肯尼亚马林迪),那里的国王第一次见到中国人,以为是从月亮上下来的神仙。他送给郑和一只“麒麟”,其实是长颈鹿,船员们从没见过这长脖子动物,画下来的图像里,麒麟的蹄子被画成了马蹄——因为《瑞应图》里说麒麟“马足牛尾”。这只麒麟后来被运回南京,朱棣亲自率百官到奉天门迎接,翰林院学士沈度还写了篇《瑞应麒麟颂》,说这是“圣德广被,海外来朝”的吉兆。当地至今还流传着,当年郑和船队有艘船触礁,水手们流落荒岛,和当地人通婚,他们的后代至今还会说几句“官话”,家里藏着中国的瓷碗。
在古里国(今印度科泽科德),郑和立了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,民物咸若,熙皞同风,刻石于兹,永示万世”(这个国家距离中国有十万多里,百姓万物都和顺,安乐太平如同一风,在此刻石,永远昭示万代)。这里的国王用宝石镶嵌王座,大臣们见郑和时,要先在地上匍匐七次。交易货物时不用钱币,而是用香料和宝石兑换,有个叫阿合马的商人想骗郑和的丝绸,被识破后,郑和没罚他,反而送了他两匹云锦,说“大明做生意,重信义不重欺诈”。阿合马后来成了郑和在古里的总代理,这故事在当地的《香料编年史》里记了满满三页。
第七次下西洋时,郑和已经六十岁了。船队行到忽鲁谟斯(今伊朗霍尔木兹),他登上当地的山顶,望着红海的落日,突然咳起血来。随船的医官是太医院的刘景,他给郑和诊脉后,偷偷对副使王景弘说:“公爷这是积劳成疾,怕是撑不到回航了。”果然,次年夏天,船队行至古里,郑和在船舱里溘然长逝。船员们按照他的遗愿,将他葬在岸边的椰林里,坟头种了棵从南京带去的槐树。如今那棵槐树已长成参天大树,当地人叫它“三宝树”,说树下埋着位能呼风唤雨的中国王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