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4章 居正父丧起风波

 万历五年秋,江陵(今湖北荆州)来的快马踏碎了京城的晨雾。驿卒嘶哑的哭喊穿透了层层宫墙:“首辅大人,江陵急报——张老太爷殁了!”

 此时张居正在文渊阁批改奏折,案头堆着两尺高的各地文书。听到通传时,他握着朱笔的手顿了顿,“知道了。”他缓缓放下笔,声音听不出波澜。可站在一旁的书办发现,这位素来挺直的首辅,后颈的青筋突突地跳。

 三日后,张居正的《乞恩守制疏》送抵御前。疏中字字泣血:“臣本寒儒,世受国恩,虽粉骨碎身,难报万一。矧(shěn)臣今持服(守孝)之后,若复入视事(任职),则是忘亲贪位,何以对天下后世?”(《张太岳集》)折子递上去的当晚,紫禁城里的灯火亮到了寅时(凌晨三点至五点)。年仅十三岁的万历皇帝捧着奏折呆坐了半宿,李太后隔着帘幕叹道:“张先生走了,这新法怎么办?这朝堂怎么办?”

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揣着太后的懿旨到文渊阁时,张居正正坐在父亲的灵位前发呆。灵位是临时用梨木赶制的,牌位上“显考张公讳文明之位”的字样。冯保用尖细的嗓音劝慰:“老先生,万岁爷说了,‘先生受先帝付托,辅朕冲幼,岂可在此时去位?’”

 张居正猛地抬头:“冯公公,圣贤书教‘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’(《论语》)。我若贪恋权位,何以立身?何以教天下?”

 冯保从袖中抽出一叠奏折,“这些是今日科道官(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统称)递的本子,都说‘国不可一日无张先生’。考成法刚见成效,一条鞭法正在江南推行,此时撒手,先前的心血不都白费了?”

 张居正盯着那叠奏折,忽然想起去年巡视太仓时的情景——仓库里堆着新收的漕粮,户部官员拿着考成簿子一笔笔核对,脸上的认真比往日多了三分。那是他推行考成法的第三年,京官考核淘汰了三成庸吏,地方拖欠的赋税追回了七百万两,这一切,能离得开他吗?

 七日后,万历皇帝的“夺情”圣旨降下:“朕以冲龄(幼年)赖先生启沃(开导),先生岂可离朕左右?父制当守,君父尤重,着(命令)吏部即议夺情起复(指官员守孝期未满而被朝廷强令任职)事宜。”旨意一下,朝野议论纷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