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章 东林六君子蒙冤(第3页)
杨涟的死,最为悲壮。天启五年三月十六日,许显纯得到魏忠贤的密令,要“悄无声息了结此事”。当晚,他命狱卒将铁钉钉入杨涟的耳朵,又用土囊压在他胸口。《杨忠烈公集》收录的狱中绝笔写道:“涟今死矣!痴心报主,愚直仇人……何憾于天,何怨于人?唯我身副宪臣,曾受顾命,孔子云‘托孤寄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’,涟其庶几无愧矣!”这段话就是说:我杨涟今日死了!一片痴心报效君主,因愚直而得罪仇人……对天有何遗憾,对人有何怨恨?只因我身为御史,曾受先帝托孤之命,孔子说“接受孤君托付,面临重大气节考验而不能动摇”,我杨涟大概可以无愧于此了!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据说杨涟断气前,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出的,仍是“陛下明鉴”。而此时的熹宗,正在宫中兴致勃勃地打造他的“木制水傀儡戏台”,对诏狱里的惨状一无所知。
六君子死后,魏忠贤还不解气,竟下令“暴尸三日,不许收殓”。杨涟的尸体被拖到诏狱门外时,大雪正纷纷扬扬落下,覆盖了他身上的伤痕。有百姓偷偷上前,想为他盖上一块布,却被锦衣卫厉声喝止。直到数日后,杨涟的儿子杨之易才敢哭着将父亲的遗体运回湖广老家。
《明史》在记载这段历史时,用了“天下冤之”四个字。多年后,崇祯帝即位,为东林六君子平反昭雪。当杨涟的血书被呈到御前,这位试图挽救大明的末代君主读着“痴心报主”四字,不禁潸然泪下。他下旨追赠杨涟为太子太保,谥号“忠烈”,并命人将魏忠贤的生祠尽数捣毁。只是此时的大明,早已在党争与腐败中千疮百孔,六君子用生命守护的江山,终究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。
如今,在江苏常熟的东林书院旧址,映入眼帘的是: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。”这副由顾宪成所撰的对联,恰似东林六君子一生的写照——他们或许有政治上的固执,却从未丢失读书人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初心。而诏狱里的冤狱,也永远警示着后世:当忠良蒙冤、奸佞当道之时,便是王朝倾覆的前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