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张献忠与七杀碑(第2页)
张献忠在四川待了两年,把官府粮仓抢了个遍,然后突然回师湖北,杀了襄王朱翊铭,气得杨嗣昌吐血而亡。但到了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李自成在河南势如破竹,张献忠觉得湖北待不下去,干脆率领十万大军,第二次杀入四川。
这次入川,张献忠是动了真格的。他一路攻城略地,从重庆打到成都,于崇祯十七年(1644年)八月攻陷成都,随后称帝,国号"大西",改元"大顺"。有意思的是,这时候李自成已经在北京称帝,也用"大顺"年号,两个农民军领袖就这么隔空撞了车,也算冥冥中的天意。
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。他设立了内阁、六部等机构,还开科取士,想招揽一些读书人帮他治理国家。《蜀碧》里记载,他录取的状元叫张大受,因为长得帅、文章写得好,被张献忠赏赐了美女、宝马,一时风光无两。可没过几天,张献忠突然觉得"我太喜欢他了,留着他早晚是个祸害",竟然把张大受全家都杀了(彭遵泗《蜀碧·卷三》)。这事听起来荒唐,但也反映了张献忠性格中多疑残暴的一面。
更麻烦的是,张献忠的统治并没有带来和平。当时四川境内,除了大西军,还有明朝残余势力、地主武装,后来清军也打了进来,几股势力混战不休。张献忠为了巩固统治,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反抗。他规定"凡居官者,不论在朝在野,一律杀无赦",还设立了"剥皮衙",把反抗他的人剥皮实草,挂在城墙上示众。
这些行为,后来都被算在了"屠蜀"的账上。但这里有个问题: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,真的全是张献忠造成的吗?
关于张献忠"屠蜀"的记载,最着名的当属《明史》,里面说他"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"(《明史·张献忠传》)。这个数字显然不靠谱,因为明末全国总人口也就一亿多,四川怎么可能有六亿人?显然是夸大其词了。
其实,四川人口锐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。首先,张献忠的大西军和明军、清军的混战持续了十几年,战乱本身就会导致人口减少。其次,当时四川爆发了瘟疫和饥荒,很多人不是战死的,而是病死或饿死的。最后,清军入川后,为了镇压反抗,也进行过大规模杀戮,比如在成都、重庆等地都有屠城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