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张献忠与七杀碑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的冬天,四川成都府的百姓们发现,街头巷尾突然多了些奇怪的告示。告示上的字歪歪扭扭,却透着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狠辣——"天生万物以养人,人无一物以报天,杀杀杀杀杀杀杀"。这便是后来被人称为"七杀碑"的东西,而它的主人,正是刚刚在成都建立"大西"政权的张献忠。
此时的中国,已经乱成了一锅粥。北边,李自成的大顺军刚从北京败退回陕西;东北,清军已经入关,正打着"为崇祯报仇"的旗号向南推进;南京,马士英、史可法们忙着拥立福王,建立南明弘光政权。而在西南的川陕大地,张献忠这位外号"八大王"的枭雄,正用他特有的方式,在历史上留下自己都印记。
张献忠这辈子,似乎就没跟"安分"二字沾过边。他是陕西延安府柳树涧(今陕西定边县)人,跟李自成算是半个老乡。天启末年,陕北闹灾荒,官府不仅不赈灾,反而催逼赋税,张献忠因为在驿站当驿卒时丢了差事,又杀了债主,干脆就跟着王嘉胤造了反。
《明史·张献忠传》里说他"长驱郧、襄,破襄阳,执襄王翊铭,属之酒,曰:'吾欲借王头,使杨嗣昌以陷藩伏法。'杀之。"(《明史·卷三百九·列传第一百九十七》)这段记载把他写得跟个愣头青似的,但实际上,张献忠比李自成更懂得权谋。
他早年跟着王嘉胤,后来又投过李自成,甚至还接受过明朝的招安——当然,招安对他来说不过是缓兵之计。每次投降,他都趁机休整部队,等实力恢复了就再次反叛,把明朝官员耍得团团转。这种"打不过就降,降了再打"的套路,让他得了个"八大王"的外号。至于为什么叫"八大王",说法不一,有人说他在起义军里排行第八,也有人说"八"在方言里有"厉害"的意思,总之就是不好惹。
崇祯十年(1637年),杨嗣昌搞"十面张网"围剿农民军,张献忠在河南、湖北一带被打得抬不起头,只好率部进入四川。这是他第一次入川,没想到四川的地形复杂,官府兵力又弱,竟然让他如鱼得水。他在四川境内忽东忽西,把明军耍得晕头转向,时人称之为"流贼",这"流"字,倒是精准概括了他的作战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