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杨嗣昌十面张网
崇祯十年(1637年)的深秋,北京紫禁城的暖阁里,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对着一幅标满红圈的舆图唉声叹气。那些红圈布满了陕西、河南、湖广的地界——那是农民军活跃的区域。三年来,朝廷换了七任兵部尚书,派出去的军队打了无数仗,可李自成、张献忠这些"流贼"却像春天的野草,烧了又长,反而越来越多。
"陛下,杨嗣昌有本要奏。"太监的尖嗓打破了沉默。一个身着藏青官袍、面容清癯的中年官员快步走进来,他是刚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,前内阁大学士杨鹤的儿子。杨嗣昌没等崇祯问话,就"扑通"跪在地上,双手高举一份奏折:"臣有'四正六隅、十面张网'之策,可于三月内荡平流寇!"
崇祯眼睛一亮,连忙接过奏折。他不知道,这份看起来完美的计划,会成为一场拖垮明朝的大赌局。
杨嗣昌这个人,是典型的"纸上谈兵"型人才。他出身书香门第,文章写得漂亮,对兵法战策能倒背如流,可一辈子没上过战场。但这不妨碍他制定出一套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围剿计划。
所谓"四正六隅",简单说就是把全国划成十个战区。陕西、河南、湖广、凤阳这四个地方是"正兵",由四省巡抚亲自带队,负责正面硬刚;延绥、山西、山东、应天、江西、四川是"隅兵",由这六省巡抚配合,负责堵截包抄。十个战区像一张大网,同时向农民军发起进攻,这就是"十面张网"(《明史·杨嗣昌传》)。
为了让这张网转起来,杨嗣昌还提了两个条件:第一,加征"剿饷",每年两百万两白银,用来养兵;第二,调洪承畴、孙传庭这两位最能打的将领,分别坐镇陕西和河南,统一指挥。
崇祯看完奏折,激动得直拍桌子。他当了十年皇帝,天天被"流贼"气得睡不着觉,现在终于有人敢打包票了!"就依你!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,朕倒要看看,这张网能不能把贼寇一网打尽!"
可崇祯没细想,杨嗣昌的计划有个致命漏洞:他把农民军当成了站着不动的靶子。那些"流贼"最擅长的就是"流"——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跑,今天在陕西抢粮食,明天可能就跑到河南了。十省巡抚各管一摊,谁肯卖力帮别人堵口子?
更要命的是"剿饷"。当时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几百万两,还要应付辽东的清军,这两百万两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刮。河南的一个举人在日记里写道:"去年加辽饷,今年加剿饷,明年是不是要加'死饷'?反正都是饿死,不如跟着闯王混口饭吃。"(《豫变纪略·卷一》)这就像给本就着火的房子浇油,只会逼更多人投奔农民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