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74章 扬州十日屠城惨(第2页)
到了第五天,扬州城里已经很难找到活物了。曾经车水马龙的街道,如今被尸体和瓦砾塞满,腐臭味隔着几里地都能闻到。有个叫吴嘉纪的诗人路过扬州,后来写下《扬州慢》:“邗(han)沟血浪高于屋,广陵白骨聚成山。”他说运河里的血翻起浪花堆得比屋顶还高,扬州城外的白骨堆成了小山。
但即便如此的屠戮,也有人没有屈服。南门内有个叫史德威的小吏,是史可法的远房侄子,他冒着被砍头的风险,在尸体堆里找了三天,终于认出了史可法的遗体,他偷偷把史可法葬在梅花岭下,没有立碑,只在心里记下了位置,想着等天下太平了再来立传。
还有个叫傅氏的寡妇,丈夫战死在城头,她抱着三岁的儿子躲在柴房。清军士兵进来时,她把儿子塞进柴堆,自己冲出去大骂:“你们这群禽兽!我丈夫为大明而死,我随他去!”士兵被骂得恼羞成怒,一刀杀了她,却没发现柴堆里的孩子。后来这孩子被路过的僧人收养,成了扬州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。
四月底的扬州开始下起小雨,雨水冲刷着街道上的血迹,却冲不掉弥漫在空气里的绝望。到了五月五日,多铎觉得“震慑”的目的已经达到,终于下令“封刀”。但此时的扬州,早已不是那座“夜市千灯照碧云”的繁华都市了——原本八十万人口的大城,最后清点时只剩下寥寥数万人,十之八九都倒在了这场浩劫里。
清军撤走时,带着抢来的财物和俘虏,浩浩荡荡向南京进发。他们以为扬州的血能让江南人吓破胆,却没想到,这场屠杀像一颗种子,在无数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根。后来江阴百姓听说扬州的惨状,全城老少歃血为盟:“头可断,发不可剃!”(《江阴城守纪》)嘉定的读书人在祠堂里哭着发誓:“就算死,也要让清军知道汉人的骨头有多硬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