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8章 鄂妃身死顺治悲

顺治十七年(1660年)的深秋,紫禁城承乾宫里,顺治帝坐在董鄂妃的床前,握着她枯瘦的手,那只曾经能弹奏《广陵散》的手,如今连握紧他的力气都没有了。自从三个月前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,她的身子就垮了,药石罔效,日渐衰弱。

 董鄂妃进宫时,顺治才十七岁。这位内大臣鄂硕的女儿,既没有孝惠皇后的显赫家世,也没有其他妃嫔的娇媚容颜,却凭着一身书卷气和骨子里的温柔,成了顺治生命里的光。《清史稿·后妃传》说她“性孝敬,知大体,帝甚宠之”,可只有顺治知道,她懂他。

 那时的顺治,亲政不过两年,朝堂上满汉大臣互相倾轧,太后时时以“祖宗家法”约束他,连想推行“满汉一家”的政策,都被议政王大臣们怼得哑口无言。只有在董鄂妃这里,他才能卸下帝王的铠甲。他常把奏折拿到承乾宫,她不插嘴,只安静地研墨,等他烦躁时递上一杯清茶;他说想汉化改制,她就轻声讲汉人的典故,说“舜治天下,不以夷夏分”;甚至他想给她废后立为中宫,她哭着劝:“陛下若为臣妾废后,天下必谓臣妾惑主,万万不可。”

 顺治十四年(1657年),董鄂妃生下皇四子,顺治欣喜若狂,竟颁诏“此乃朕第一子”,庆典规格堪比嫡子。可这孩子福薄,三个月就夭折了,被追封为“和硕荣亲王”。董鄂妃从此一蹶不振,白天强颜欢笑侍奉太后,夜里就对着空摇篮垂泪。顺治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却只能一遍遍说“你还有朕”,可他知道,那道伤口,已经痛到了董鄂妃的骨髓。

 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,董鄂妃还是走了。临终前,她拉着顺治的手,气若游丝:“陛下……以国事为重,勿为臣妾……过悲。” 顺治没说话,只是紧紧抱着她,直到她的身体彻底凉透。《清实录》记载,那天“上辍朝五日,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”,可这些冰冷的文字,哪能装下他滔天的悲恸。

 他做了许多出格的事:让亲王以下、四品以上官员都到景运门哭丧,哭得不像样的还要受罚;命人在景山建水陆道场,请来一百零八位僧人诵经四十九天;甚至亲手写了五千字的《端敬皇后行状》,字里行间全是血泪,说“后崩,朕忽忽如有所失,天下人虽与朕为君,不及后视朕之亲也”。宫里的太监说,那段时间皇上常常半夜惊醒,坐在董鄂妃的灵前,对着遗物喃喃自语,像个失了魂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