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九子夺嫡酿祸端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初四,塞北布尔哈苏台行宫里,康熙坐在御座上,手里攥着一卷奏折,阶下跪着的太子胤礽,头发散乱,锦袍上沾着尘土。
“你可知罪?”康熙问道。
胤礽嘴唇哆嗦着,说不出话。他身后的皇子们低着头,谁也不敢吭声。
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胤礽刚满周岁,就被册立为皇太子。康熙对他倾注了全部心血:亲自教他读书,带他南巡,甚至让他监国理政。《清史稿·胤礽传》说他“通满汉文字,善骑射”,十二岁就能代康熙处理奏章,朝臣们都说“太子英明,有君人之度”。
康熙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帝王,既想让儿子历练,又怕他过早揽权。有一次,胤礽批复的奏折里,有句“臣以为应减重赋”,康熙看了当即批注:“此事关乎国本,太子年幼,妄议朝政,殊为不当。”当着群臣的面把奏折扔还给他,胤礽当时非常尴尬。
随着皇子们陆续长大,皇子间的矛盾越来越多。大阿哥胤禔是长子,虽为庶出,却跟着康熙打噶尔丹,军功赫赫,总觉得“长幼有序”;三阿哥胤祉主持编书,拉拢了一群文臣,常以“文人领袖”自居;八阿哥胤禩更厉害,待人温和,广结善缘,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受过他的恩惠,私下里称他“八贤王”。
胤礽则变得非常放纵。他开始酗酒,对侍从非打即骂,甚至纵容手下殴打朝廷命官。有次南巡,江宁知府没及时献上美女,他就让人把知府的门牙打掉。康熙气得骂他“暴戾恣睢,类同匹夫”,可还是对他抱有很大希望,毕竟,这是他唯一的嫡子,是他亲手培养的储君。
康熙四十七年,康熙前往塞北巡查,夜里,康熙的帐篷外总有黑影晃动,侍卫查问,竟是太子的人在窥探。康熙想起前几年胤礽随驾时,曾对人说“古今天子岂有活到七十岁的”,不由大怒:“这逆子,难道盼着朕死吗?”于是颁旨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。
大阿哥胤禔第一个跳了出来,他跑到康熙面前,说“胤礽不孝,请诛之”,还自告奋勇“愿替父皇下手”。康熙盯着他:“你当朕不知道你和胤礽的怨仇?他是你弟弟,你竟能下此毒手?”没几天,三阿哥胤祉又揭发:“大哥用魇镇之术咒太子,那些窥探帐篷的人,都是他派去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