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18章 九子夺嫡酿祸端(第3页)

 胤禛依旧不动声色。他去咸安宫看望废太子,送去几件棉衣;又在康熙生病时,亲自熬药,昼夜不离。

 康熙晚年,常常独自坐在南书房,对着儿子们的画像发呆。有次对近侍说:“朕这一生,平三藩、收台湾、退沙俄,什么风浪没见过?可面对这群儿子,竟觉得力不从心。”他开始频繁祭祀,在天坛祝祷“愿上天护佑,让大清有个好君主”,却始终没再立太子。

 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冬天,畅春园的红梅开得正艳。康熙躺在床上,气若游丝。床边围着一群皇子,胤禩盯着遗诏,胤禵远在西北,胤禛站在角落,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。当隆科多宣读“传位于四阿哥胤禛”时,胤禩的脸瞬间惨白,胤禟差点掀翻桌子——他们到最后都没明白,这只沉默的狼,是何时咬住了猎物的喉咙。

 九子夺嫡的结局,异常惨烈。

 胤禩、胤禟被雍正改名为“阿其那”“塞思黑”(满语“猪”“狗”),圈禁至死;胤?被革去爵位,幽禁府中;胤禵从西北被召回,派去守皇陵。

 这场争斗让雍正登基后对宗室猜忌重重,不得不设立军机处,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;也让清朝的储位继承,从此变成了“秘密立储”——皇帝把遗诏藏在正大光明匾后,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知道下一任君主是谁。

 康熙若地下有知,或许会想起那个塞北的秋天。他第一次废太子时,曾对天哭:“朕未卜今日被鸩,明日遇害,昼夜戒慎不宁。”那时的他,大概已经预见了这场争斗的结局,却终究没能拦住——就像黄河的水,一旦决堤,便只能任其汹涌,直到冲垮一切,再慢慢沉淀出一片新的河床。

 只是那些被卷走的人,那些在权力漩涡里挣扎的皇子,那些因他们而流血的朝臣,终究成了史书上的几行字,随着风,散在紫禁城的红墙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