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平定准部定西北(第2页)
乾隆十年(1745年),噶尔丹策零去世,准噶尔部陷入内讧。其长子喇嘛达尔扎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争夺汗位,最终喇嘛达尔扎胜出,却因其非嫡出遭贵族质疑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贵族达瓦齐联合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政变,杀死喇嘛达尔扎,达瓦齐自立为汗。不久,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因分赃不均反目,阿睦尔撒纳战败后率部降清。
这为清廷提供了绝佳机会。乾隆帝在养心殿召集群臣商议,多数大臣以“西北苦寒,劳师糜饷”为由反对出兵,唯有大学士傅恒力主征伐。乾隆帝最终决定:“准噶尔自康熙以来,世为边患,今其内乱,天亡之时也。若失此良机,日后更难图矣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三百八十三)他采纳阿睦尔撒纳“宜先定准噶尔,再图回部”的建议,制定了“分兵两路,直捣伊犁”的战略。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春,清军兵分北、西两路: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,阿睦尔撒纳为副将,出乌里雅苏台;西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,萨喇勒为副将,出巴里坤。两路大军各带三个月粮草,约定于博罗塔拉河会师。清军采取“以蒙制蒙”策略,沿途准噶尔部落“望风归附,献羊马糗粮”(《平定准噶尔方略》前编卷七),进展极为顺利。
同年五月,两路清军会师于伊犁城外。达瓦齐率万余部众退守格登山(今新疆昭苏县境内),此地“峭壁悬崖,易守难攻”(《西域图志》卷二十二)。清军夜间派翼长阿玉锡率二十余名骑兵侦察,见准噶尔军毫无防备,竟趁夜突袭。阿玉锡“策马横矛,大呼入阵”(《清史稿·阿玉锡传》),准噶尔军以为清军主力赶到,顿时溃散。达瓦齐仅带数十人逃往南疆,被乌什城主霍集斯擒获,献给清军。
平定达瓦齐后,乾隆帝命画《格登鄂拉斫营图》,并亲自题诗表彰阿玉锡功绩:“阿玉锡者伊何人?准噶尔属司牧臣。其法获罪应剉尸,愤悱降顺向我军。……二十余人能破万,奋戈策马如飙驰。”(《御制诗集》卷三十九)达瓦齐被押至北京后,乾隆帝念其“虽为敌首,然本元恶,姑免死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四百九十三),封为亲王,赐居北京。
平定达瓦齐只是第一步。降清的阿睦尔撒纳本想借助清军之力成为准噶尔部新汗,见清廷推行“分而治之”政策,遂于乾隆二十年八月发动叛乱。已班师的清军仓促应战,定北将军班第、参赞大臣鄂容安在伊犁被围,力战自尽。乾隆帝震怒之余,意识到“准噶尔部非尽灭不能安”,遂调兵遣将,展开第二次征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