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平定准部定西北(第3页)
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清军再次兵分两路西征。此时准噶尔部因连年战乱和天花流行,“众叛亲离,死亡过半”(《圣武记》卷四)。阿睦尔撒纳虽多次击败清军偏师,但在清军主力压迫下节节败退,最终逃往哈萨克,后又投奔沙俄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阿睦尔撒纳在沙俄境内病死,沙俄将其尸体交还清廷。
平定阿睦尔撒纳后,乾隆帝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施:“凡抗拒者,悉行剿灭;归顺者,编旗设佐。”(《清高宗实录》卷五百四十二)经过两年清剿,准噶尔部“户口减十之七八”(《西域闻见录》卷一),其原有牧地被编入蒙古八旗,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分辖。
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,乾隆帝在伊犁设将军府,统辖天山南北,又在乌鲁木齐、喀什噶尔等地设参赞大臣,形成“北防俄罗斯,南抚回部,西控哈萨克”的防御体系。他在御制《开惑论》中宣称:“汉、唐以来,西域为边患,今则入我版图,永永安定矣。”
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,最终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清廷编纂《平定准噶尔方略》,系统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。历史学家赵翼在《檐曝杂记》中评价:“圣祖三征准噶尔,世宗再讨之,高宗始底定其地,前后七十年,而西域乃成中国之版图,其功伟矣。”
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西北边防,更促进了民族融合。大批满、汉、锡伯等族军民迁往新疆屯垦,“兵屯、民屯、回屯、旗屯”(《新疆图志·屯垦志》)遍布天山南北,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同时,清廷在新疆推行“因俗而治”政策,尊重各民族习俗,使新疆“岁输租赋,民渐富庶”(《西域图志》卷三十三)。
从康熙到乾隆,三代帝王接力平定准噶尔,最终奠定了中国西北疆域的基础。正如乾隆帝在伊犁将军府所立碑文中所言:“天威远播,万里无尘,疆宇式廓,永靖边氛。”(《大清一统志》卷四百四十八)这段历史,既展现了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,也印证了“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这一历史事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