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31章 红楼问世传天下(第3页)
但因其“大旨谈情”,又暗含对礼教的批判,很快引起官方警惕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,江西巡抚海成奏请禁毁“淫词小说”,虽未明提《红楼梦》,但此后抄本流传渐趋隐蔽。有记载称,某官宦家藏抄本,“阅至数卷,怒曰:‘此诲淫之书也!’遂付之火”(陈其元《庸闲斋笔记》)。
尽管屡遭禁毁,《红楼梦》的传播却从未停止。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,书商程伟元与文人高鹗将抄本整理刊刻,补写后四十回,定名《红楼梦》,是为“程甲本”;次年又修订刊行“程乙本”。这两个刻本的问世,让《红楼梦》从文人圈层走向民间,甚至传入宫中。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慈禧太后“尤爱读之,累谕南书房供奉代为评点”。
而民间对《红楼梦》的痴迷,更催生出各种“红学”雏形。道光年间,张新之评点《红楼梦》,认为其“隐写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之道”;光绪年间,王梦阮提出“顺治帝与董鄂妃”说。这些解读虽多穿凿,却足见此书影响之深。
曹雪芹离世,大约是在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年仅四十余岁。他未能看到自己的着作如何传遍天下,更未料到它会成为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”。
《红楼梦》问世的时代,正是乾隆朝由盛转衰的拐点。表面上“康乾盛世”仍在延续,国库充盈,疆域辽阔;实则吏治腐败、民生凋敝、思想禁锢。而书中“盛筵必散”的感慨,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”的结局,恰似对这个王朝命运的预言。
百余年后,王国维在《红楼梦评论》中写道:“《红楼梦》者,悲剧中之悲剧也。其美学价值,在其示人生之真相。”这种“真相”,既是曹家的兴衰史,也是乾隆盛世的另一面镜子——它照见了礼教的虚伪,照见了人性的挣扎,照见了所有繁华终将归于虚无的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