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白莲教起川陕乱(第2页)
然而,地方官吏借“查教”之名,行敲诈勒索之实。“州县吏役,乘查拿教匪,肆行掳掠,良民稍有赀财者,莫不遭其荼毒”(魏源《圣武记》)。在湖北襄阳,官员宣称“不论习教不习教,只论给钱不给钱”,百姓若不缴纳“赎罪银”,便被指为教匪,轻则鞭笞,重则斩首。有记载称,某县官吏“将无辜百姓数千人指为教匪,尽行屠戮,家产抄没”(《剿平三省邪匪方略》)。
这种“官逼民反”的局面,让白莲教的号召愈发有力。齐林之妻王聪儿(后成为起义军核心领袖)曾痛斥:“吾辈本无反意,奈官吏步步紧逼,不反亦死,反亦死,不如拼死以求一线生机!”嘉庆元年正月,齐林因密谋起义事泄被杀,王聪儿遂与姚之富在襄阳黄龙珰(dang)举事,“旬日之间,聚众数万”,白莲教起义正式爆发。
王聪儿起义后,川陕楚各地教徒纷纷响应,形成燎原之势。湖北境内,张正谟在长阳起义,林之华在来凤举事;四川境内,徐天德在达州起义,冷天禄在东乡(今宣汉)响应;陕西境内,冯得仕在安康起义,龙绍周在紫阳起事。各路义军以布为号,故称“白号军”“蓝号军”“黄号军”等,彼此呼应,声势浩大。
起义军初期采取流动作战策略,利用大巴山区的险峻地形与清军周旋。他们“忽分忽合,忽南忽北”,时而奇袭州县,时而潜伏山林。王聪儿与姚之富率领的襄阳义军最为精锐,曾转战湖北、河南、陕西三省,“日行数百里,清军疲于奔命”。嘉庆二年(1797年),他们一度逼近西安,吓得清廷急调京营八旗驰援。
义军的成分极为复杂,既有贫苦农民、流民,也有破产手工业者、矿工,甚至部分被裁汰的绿营兵。他们提出“兴汉灭满”“杀官放粮”的口号,每到一地,便“焚署劫狱,开仓济贫”,得到底层民众广泛支持。据记载,陕西某县义军“所过之处,百姓壶浆以迎,青年多从军者”(《秦疆治略》)。
面对起义浪潮,清廷起初并不重视,认为“乌合之众,不难扑灭”。乾隆帝虽已禅位为太上皇,仍掌控实权,命陕甘总督宜绵、湖广总督毕沅等率军镇压。但清军此时早已腐朽不堪:八旗兵“耽于安逸,疏于训练”,绿营兵“克扣军饷,畏战避战”,将领多“虚报战功,克扣粮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