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32章 白莲教起川陕乱(第3页)
清军的镇压手段极为残酷,“大兵所至,烧杀掳掠,与贼无异”(《清史稿·额勒登保传》)。在四川,某将领竟下令“不分良莠,一概屠戮”,导致“民皆怨愤,反助贼势”。这种“以杀止乱”的策略,反而将更多百姓推向起义军阵营。
嘉庆帝亲政后(1799年,乾隆去世),意识到问题严重性,撤换主帅,以额勒登保为经略大臣,统一指挥各路清军,并推行“坚壁清野”政策:在川陕楚边境修筑堡垒,将百姓强行迁入,断绝义军补给;同时悬赏捉拿义军首领,瓦解其内部。这一政策虽有成效,却也造成“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”的惨状,进一步加深了清廷的统治危机。
白莲教起义的高潮在嘉庆三年(1798年)后逐渐消退。这年三月,王聪儿、姚之富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围困,突围无望后跳崖自尽,年仅二十二岁。此后,徐天德、冷天禄等首领也相继战死,义军余部在川陕山区坚持游击战,直至嘉庆九年(1804年)才被彻底镇压。
这场历时九年的起义,给清王朝带来沉重打击:清军损失近十万人,耗费军饷超过二亿两白银(相当于清廷五年财政收入),“国库存银为之一空”。更重要的是,它打破了“康乾盛世”的虚假繁荣,暴露了清廷吏治腐败、军备废弛、民生凋敝的深层危机,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。
魏源在《圣武记》中评价:“白莲教之役,川陕楚之民死者数百万,清廷元气大伤,此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,不可遏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