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 天理教袭紫禁城(第2页)
为确保成功,林清做了周密部署:教众以白布为号,腰系白带,暗号为“得胜”;东华门一队由陈爽带领,约五十人;西华门一队由陈文魁带领,约百人;他本人则在城外黄村坐镇指挥,等待捷报后再入宫“登基”。然而,计划的致命漏洞在于信息传递的滞后——河南李文成的起义因泄密提前爆发,打乱了整体部署,使京城教众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清晨,北京城内看似平静。此时嘉庆帝正在热河秋狝(xian,秋季打猎),京城由皇次子旻宁(即后来的道光帝)留守。中午时分,东华门率先发难:陈爽率教众伪装成送柴草的夫役,在太监刘金的接应下试图闯入。守门护军察觉异常,双方立刻冲突,教众“抽刀砍杀,护军猝不及防,死伤数人”(《钦定平定教匪纪略》卷一),但最终因人数过少,仅十余人冲入东华门,其余或被杀或溃散。
西华门的进攻则更为猛烈。陈文魁带领的教众在太监杨进忠引导下,顺利冲入宫门,“手持白旗,呼喊‘顺天保民’,直扑内宫”。他们沿甬道冲向隆宗门,沿途砍杀侍卫,甚至登上宫墙,“张弓射箭,矢落养心殿旁”(《啸亭杂录》)。此时,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,听闻变乱,“急命取鸟铳、腰刀,登养心殿阶下观望”(《清宣宗实录》卷一)。当教众爬上墙头时,旻宁果断举铳射击,击毙两人,暂时遏制了攻势。
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关键门户,此时大门已闭。教众情急之下,竟在门栓上砍凿,试图破门而入。如今故宫隆宗门匾额上仍留存的一个箭镞,便是当年激战的物证。关键时刻,清廷侍卫、宗室王公率领的禁军陆续赶到,与教众展开巷战。教众虽勇猛,但缺乏统一指挥,且多为乌合之众,“或持短刀,或握木棍,终不敌禁军火器”,至傍晚时分,西华门冲入的教众基本被歼灭,仅少数逃脱。
九月十六日,正在热河行宫的嘉庆帝接到六百里加急奏报,得知“教匪闯入禁城”,震惊得“手颤笔滞,良久不能言”(《清仁宗实录》卷二百七十三)。他当即中断秋狝,星夜回京,途中颁布《罪己诏》,痛陈“朕躬不德,以致酿成巨变”:
“朕绍承大统,不敢暇逸,十八年于兹。乃今岁九月十五日,大内突有逆匪之变,实汉唐宋明未有之事!……此皆朕之过也。罪在朕躬,无可推诿。”(《嘉庆帝罪己诏》,载《清史稿·仁宗本纪》)
这份罪己诏言辞恳切,承认“吏治败坏,民生困苦”是起义根源,下令“宽免百姓欠赋,严查贪官污吏”。但朝野的震动远未平息:王公大臣们“或惊悸病倒,或闭门不出”,民间则流传着“天理教,闹皇宫,十八子,主神器”的谶语(暗指“李”姓将兴),人心惶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