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 天理教袭紫禁城(第3页)
更令清廷难堪的是,起义首领林清竟仍在黄村坐镇,直到九月十七日才被叛徒出卖被捕。审讯中,林清坦然承认“欲杀皇帝,立新君”,并供出宫中内应太监名单。嘉庆帝震怒之下,下令将林清凌迟处死,首级传示各省;涉案太监“皆剥皮实草,悬于宫门”,以儆效尤。
京城的变乱虽已平定,但河南李文成的起义仍在蔓延。早在九月初,李文成因打造兵器泄密被捕,其徒众提前举事,攻破滑县县城,救出李文成,“开仓放粮,旬日聚众数万”,并连克浚县、长垣等地。李文成在滑县建立政权,自称“大明天顺李真主”,设置官职,与清军对峙。
嘉庆帝急调陕甘总督那彦成、提督杨遇春率军镇压。清军采用“围点打援”战术,先肃清外围,再猛攻滑县。滑县城墙坚固,教众“以土袋筑垒,死守不降”(《靖逆记》),战斗持续三个月之久。至十二月,清军挖地道炸塌城墙,攻入城内,李文成突围至辉县司寨,兵败自焚而死。起义军余部坚持至次年正月,最终被清军屠戮殆尽,“滑县一带,尸积如山,血流成河”(《豫军纪略》)。
天理教起义虽历时短暂,却给清王朝带来沉重打击。它暴露了清廷统治的脆弱:京畿腹地竟能发生教众攻入皇宫之事,说明“康乾盛世”的荣光早已褪色;八旗、绿营的腐朽在战斗中尽显,若非旻宁临危开枪,后果不堪设想;而太监作为内应,更凸显了宫廷管理的混乱。
嘉庆帝在事后反思:“贼匪不过数十人,竟能直犯禁城,皆因守御懈怠,官吏无能。”(《清仁宗实录》卷二百七十四)他下令加强京城防卫,整顿吏治,但积弊已深——官员依旧贪腐,百姓依旧困苦,正如魏源在《圣武记》中所言:“林清之变,非独教匪之悍,实由国势之衰也。”
林清之变虽未动摇清朝统治根基,却成为王朝由衰转危的标志性事件。民间将其与白莲教起义并称为“乾嘉之乱”,视作“天变”的预兆。那枚留在隆宗门匾额上的箭镞,被嘉庆帝下令“永不拔除”,以“警示后世子孙,勿忘此奇耻大辱”(《清宫述闻》)。
此次事件也深刻影响了统治阶层的心态。皇次子旻宁因平乱有功,声望大增,为后来继位积累了资本;而嘉庆帝则变得更加保守多疑,“屡下谕旨禁绝邪教,严查民间结社”,却未能触及民生疾苦的根源。正如史学家萧一山所言:“林清之变,如同一记警钟,敲醒了清廷的迷梦,但统治者只知堵截,不知疏导,终致危机愈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