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(第2页)
- 分化瓦解势力:英商起初由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出面抵制,声称“鸦片乃私人财产,政府无权干涉”,并怂恿英商拖延。林则徐识破其伎俩,下令封锁十三行商馆,断绝水粮,撤走中国雇员,迫使义律就范。商馆内“英商缺水少食,怨声载道”,义律不得不妥协,于二月十四日(3月28日)承诺交出鸦片。
这场对峙中,林则徐展现了既强硬又灵活的策略。他对“愿具甘结”的美商、葡商“照常贸易”,孤立英商;对配合禁烟的十三行总商伍秉鉴,虽因其曾参与走私而斥责,但仍允许其协助交涉。邓廷桢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称赞:“林公运筹帷幄,恩威并施,夷人始知畏惧。”(《筹办夷务始末》卷七)
至当年四月初,英商共交出鸦片箱(其中美国商人也交出1540箱),合计约237万多斤。如何处置这批鸦片?道光帝最初谕令“解京验明销毁”,但林则徐考虑到“路途遥远,恐有偷换”,建议“就地销毁”,获朝廷批准。经过反复研究,他选定东莞虎门的海滩作为销烟地点——此处地势开阔,靠近海口,便于民众观瞻,也可防止鸦片偷运。
销烟的方法经过精心设计:在海滩挖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池子,底部铺石板,四周钉木板,池前开涵洞通海,池后设水沟引入淡水。销毁时,先将海水引入池中,加入石灰,再将鸦片切碎投入,“石灰遇水沸腾,鸦片随之消融”,待退潮时打开涵洞,“烟渣随浪入海,再用清水冲洗池底,不留丝毫”(《林则徐日记》)。这种方法比“火烧”更彻底。
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(1839年6月3日),虎门销烟正式开始。清晨,当地百姓、文武官员、甚至外国商人(受邀参观)齐聚海滩。林则徐身着官服,亲自主持仪式,一声令下,兵勇们将鸦片投入池中,顿时“浓烟滚滚,直冲云霄,池中泡沫翻腾,腥臭之气弥漫数里”(《夷氛闻记》)。围观百姓“欢呼雀跃,声震海滩”,有人跪地叩拜,称“林公为民除害,功德无量”。
销烟持续了23天,至五月十五日(6月25日)结束,237万多斤鸦片全部销毁。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现场记载:“中国人的认真态度令人钦佩,他们销毁鸦片的过程毫无破绽,足以证明其禁烟的决心。”(《中国总论》)英国商人则在报告中承认:“这是对英国商业利益的沉重打击,也是对女王陛下权威的挑战。”
虎门销烟的消息传遍全国,犹如一剂强心针,唤醒了麻木已久的社会。
广东各地百姓“焚香放炮,庆祝烟患清除”,广州街头出现民谣:“林公来,鸦片无,民安乐,国富强。”(《清稗类钞·外交类》)江南文人集资刻印《林钦差禁烟纪实》,将林则徐比作“当代岳飞”;湖南乡绅组织“拒烟会”,誓言“不与贩烟者往来”;甚至偏远的四川、甘肃,也出现了“仿虎门法”销毁鸦片的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