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
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(1839年1月8日),一支轻装简从的队伍正南下赶路。为首者身着青色官袍,面容刚毅,正是刚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。他此行肩负着道光帝“根除鸦片流毒”的重托,目的地是鸦片走私最猖獗的广东。“若鸦片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,誓与此事相始终,断无中止之理。”林则徐在临行前的奏折中写下的这句誓言(《林则徐集·奏稿》)。三个月后,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在此展开,数百万斤鸦片化为烟渣,沉入伶仃洋,这一壮举如惊雷般唤醒了沉睡的国民,也为近代中国抗击外侮写下了悲壮的开篇。
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冬,清廷内部围绕“禁烟”的争论已到白热化。黄爵滋“重治吸食”的奏折引发朝野热议,林则徐在湖广禁烟的成效更让道光帝看到希望。十二月,道光帝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,从凌晨至深夜,详询禁烟方略。林则徐直言:“鸦片走私,根在洋商,次在官贪,若不严惩,祸国殃民。”他提出“先塞其源,后禁其流”的策略:第一步迫使英商交出囤积鸦片,第二步严查国内吸食与贩卖,第三步整顿海防,防止鸦片再入(《林则徐年谱》)。
道光帝深以为然,破格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,“颁给关防,办理广东海防,查办鸦片事宜”,并特准“节制广东水师,调度全省文武官员”(《清宣宗实录》卷三百十九)。这一任命打破了清代钦差大臣“不得干预地方军政”的惯例,足见朝廷对禁烟的重视。当时朝野对林则徐寄予厚望,曾国藩写道:“林公素有清名,敢任事,粤省禁烟,唯其可成。”
林则徐深知此行凶险。鸦片贸易背后是英商的巨额利益、广东官员的腐败网络,稍有不慎便会“身败名裂,国损主权”。临行前,他将家人托付给友人,带了两名精通英语的翻译(袁德辉、梁进德),并秘密收集西方书籍、报纸,编译《四洲志》,为了解“夷情”做准备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坦言:“此行乃蹈汤火,若能为国家除此大患,虽死无憾。”(《林则徐书简》)
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(1839年3月10日),林则徐抵达广州。码头上,两广总督邓廷桢、广东巡抚怡良率文武官员迎接,而远处的十三行商馆内,英商听闻钦差大臣已至,边将部分鸦片转移至伶仃洋的趸船,企图拖延敷衍。
林则徐到达广州后,立即铁腕禁烟:
-切断腐败链条:他先以“观风试”为名,召集广州各级官员考试,考题暗藏对鸦片走私的调查(如“鸦片来源”“受贿官员姓名”),迫使官员坦白;随即下令将“与英商勾结最密”的广州知府余保纯停职,震慑了一批观望的官员。
- 传讯洋商施压:次日,林则徐传谕十三行洋商,限令英商三日内交出所有鸦片,并出具“永不再贩”的甘结(保证书),否则“封舱停市,驱逐出粤”。他特别指出:“若鸦片一日未绝,本大臣一日不回,誓与此事相始终。”(《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