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39章 南京条约订国耻(第2页)

 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中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。镇江城周长九里,仅有清军1600人(其中八旗兵1100人,绿营兵500人),由副都统海龄(满族)指挥。海龄深知兵力悬殊,战前将家眷安置在衙署,誓言“城亡与亡”。

 1842年7月21日清晨,英军分三路攻城:一路攻北门,一路攻西门,一路佯攻南门牵制。海龄亲自在北门督战,八旗兵“登城死守,以石块、滚木击敌”,甚至“绑缚炸药包冲向英军”。激战至中午,英军炸开北门城墙,涌入城内。

 巷战随即展开。八旗兵“依托民房,与英军逐屋争夺”,海龄的亲兵在衙署周围组成防线,“刀光剑影,血肉横飞”。海龄的儿子战死,他本人“身被数创,仍挥刀斩杀数夷”,最终自焚殉国(一说战死)。英军占领镇江后,为报复抵抗,纵兵屠城:“烧杀三日,死者万余,妇女投江者不可计数”(《京口(镇江)见闻录》),繁华的镇江城沦为废墟。

 此战,英军付出“死亡39人,受伤130人”的代价(远超此前历次战役),是鸦片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。恩格斯在《英人对华的新远征》中评价:“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,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。”

 1842年8月4日,英军舰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,“炮口直指南京城”。此时的南京城内一片恐慌,两江总督牛鉴早已逃到安徽,江宁将军德珠布(满族)召集官员商议,结论是“无兵可战,唯有求和”。

 道光帝接到镇江失陷的奏报后,彻底绝望。他在8月2日密谕耆英(钦差大臣)、伊里布(协办大学士):“不惜一切代价,务求息战。”(《清宣宗实录》卷三百五十六)8月8日,耆英、伊里布抵达南京,与璞鼎查开始谈判。

 璞鼎查拿出早已拟定的条约草案,态度傲慢:“条款一字不能改,三日内答复,否则开炮攻城。”(《英国外交部档案》)草案包括割地、赔款、通商等12条,核心内容是:割让香港岛;赔偿鸦片烟价、军费等2100万银元;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五口通商;英国享有“协定关税”(中国海关税率需与英国协商)、“领事裁判权”(英国人在华犯罪,由英国领事审判)等特权。

 耆英、伊里布不敢反驳,甚至不敢向道光帝如实汇报“割地”条款。他们在奏折中谎称“英夷只求通商,稍作让步即可”,实则在璞鼎查的威逼下全盘接受。8月29日,南京下关江面的“皋华丽号”上,耆英、伊里布代表清廷,璞鼎查代表英国,签署了《南京条约》(又称《江宁条约》)。当耆英颤抖着盖上钦差大臣关防时,英国士兵鸣炮庆祝,炮声在长江上空回荡,像是对清王朝的无情嘲讽。

 《南京条约》的13条条款,字字浸透着屈辱,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中外关系格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