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1章 金田起义建天国

咸丰元年正月(1851年2月),广西桂平县金田村,一面绣着“太平天囯”四字的杏黄旗竖起,万余名头裹红巾的信徒手持刀矛,簇拥着洪秀全登上土台。这位自称“上帝次子”的起义领袖,面对凛冽寒风高声宣告:“今奉天父天兄之命,举义诛妖,必建太平盛世!”(《太平天国起义记》)话音未落,山呼海啸般的“杀妖”声穿透雨幕,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序幕。

 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,是个“户不满三百,人不过两千”的小村落(《桂平县志》)。但在1850年冬,这里已成为拜上帝会信徒的聚集地。各地信徒“变卖田产,携家带口”前来“团营”,将财物统一交予“圣库”,衣食由专人分配,男归男营,女归女营,形成“同食同穿,无私财”的军事共同体。

 起义的直接导火索,是官府的镇压。道光三十年十一月(1850年12月),浔州协副将李殿元率清军突袭金田,试图抓捕洪秀全。拜上帝会信徒在杨秀清指挥下,“以竹矛木棍迎击,大败清军”,斩杀巡检张镛。此战让洪秀全意识到“举义时机已到”,遂决定在次年正月洪秀全生日当天正式起义。

 咸丰元年正月十一日(1851年2月11日),金田村旁的韦氏宗祠前,起义仪式庄重举行。洪秀全身着黄龙袍,宣布“奉天承运,太平天囯成立”,定年号“咸丰”(与清廷同年号,以示对立),军队称“太平军”。他颁布《五条纪律》:“遵条命;别男行女行;秋毫莫犯;公心和傩(和睦),各遵头目约束;同心合力,不得临阵退缩。”(《太平天国文书汇编》)这五条纪律看似简单,却塑造了太平军与清军“烧杀抢掠”截然不同的形象,成为早期凝聚力强大的关键。

 起义初期,太平军兵力约1.3万人,多为农民、烧炭工、矿工,武器简陋,“十人中不过一二有火器,余皆刀矛木棍”(《贼情汇纂》)。但他们凭借“天父天兄附体”的精神激励和严密的组织,屡次击败清军。二月,在武宣东乡,洪秀全正式称“天王”,并确立“杨秀清总揽军务”的指挥体系——东王杨秀清“眼通上帝”,可代天父传旨,其军事才能在实战中迅速显现。

 清廷得知金田起义,急调钦差大臣李星沅、广西提督向荣率军围剿,兵力达万余人。太平军采取“避实击虚”的战术,在桂平、平南、象州等地与清军周旋,半年内三败清军主力。

 官村大捷是其中最关键的战役。咸丰元年八月(1851年9月),向荣率清军尾追太平军至平南县官村,扎营未稳,便遭杨秀清伏击。太平军“乘夜劫营,清军溃散,军械辎重尽失”(《平南县志》),向荣仅率少数亲信逃脱,“愧愤成疾”。此战后,清军“闻太平军则胆寒”,太平军则声威大震,沿途贫苦农民“携粮携械来投,旬日之间增兵数千”。

 此时的太平军,已从单纯的宗教武装,逐渐发展为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反清力量。他们每到一地,便“焚庙宇,毁神像”,宣传“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”,并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,“谓之分田,实则按人口授粮”(《粤寇纪略》)。这种“均贫富”的实践,比空洞的教义更能吸引民众。在桂平,有歌谣传唱:“太平军,太平军,杀贪官,救穷人;分粮食,均田庄,跟着天王享太平。”(《太平天国歌谣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