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章 太平军定都天京
咸丰三年二月二十日(公元1853年3月29日),南京城聚宝门(今中华门)外的校场上,数万太平军将士簇拥着一顶鎏金轿舆缓缓驶入。轿中端坐的洪秀全身着黄龙袍,头戴紫金冠,在一片“万岁”的山呼中,宣告这座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城池正式成为太平天国的“天京”。
金田举义后,起义军一路出广西、入湖南、克武汉,于咸丰二年(1852年)十二月攻占武昌,兵力已从最初的万余人扩张至五十万(含随军家属)。咸丰三年正月初二(1853年2月9日),洪秀全下令放弃武昌,全军沿江东下,“舳舻千里,帆樯蔽江”,连克九江、安庆、芜湖,兵锋直指南京。
据《贼情汇纂》记载,太平军抵达南京城外时,“分兵占浦口,断北援;屯兵雨花台,扼南隘”,形成合围之势。正月二十九日(3月8日),起义军开始攻城,采用“穴地攻城”之法——在仪凤门(今兴中门)外挖掘地道,填埋炸药。二月初十(3月19日)午时,“轰然一声,城垣崩裂三丈余”,太平军先锋部队由缺口涌入,南京城破。两江总督陆建瀛于乱军中被杀,江宁将军祥厚率旗兵退守满城(今明故宫一带),至十二日(3月21日)城破自尽,满城男女老幼两万余人遭屠戮,史称“江宁之屠”。
占领南京后,太平天国领导层就是否定都展开争论。东王杨秀清主张“金陵乃帝王之家,城高池深,民富粮足,宜定为天京”(《李秀成自述》),洪秀全虽曾倾向继续北伐直捣北京,但最终采纳杨秀清建议。二月二十日,洪秀全自水西门入城,以两江总督署为基础改建天王府,正式宣布定都,改称“天京”,取“天国京师”之意。
定都天京后,太平天国随即展开政权建设,构建起一套既仿照明清制度、又融入宗教色彩的统治体系。
军政架构方面,以“天王”为最高领袖,下设“五军主将”(后改为“王爵”)分管军政。东王杨秀清居诸王之首,“节制诸王”,掌握实际军政大权,其东王府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成为天国行政中枢。据《金陵杂记》载,东王府“规制仅次于天王府,每日朝拜者络绎不绝,奏章必先呈东王,核批后再转天王”。
定都当月,杨秀清、萧朝贵联名发布《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》,痛斥清廷“凡有水旱,略不怜恤,坐视其饿莩流离,暴露如莽”,宣布将推行《天朝田亩制度》。该制度提出“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”的原则,规定“分田照人口,不论男妇,算其家口多寡,人多则分多,人寡则分寡”(《太平天国文书汇编》),试图建立“有田同耕,有饭同食,有衣同穿,有钱同使”的理想社会。虽因战乱未能全面推行,但在苏南、安徽等地,曾短暂实行“照旧交粮纳税”政策,部分减轻了农民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