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3章 曾国藩操练湘军(第2页)

 营制:小而精,专而强

 湘军以“营”为基本单位,每营500人,设营官1人;营下分4哨,每哨108人,设哨官1人;哨下分8队,每队12-14人,设什长1人。这种编制远小于绿营的“镇”(数千人),却更灵活高效。武器配置上,每营配抬枪12杆、鸟枪108杆、刀矛270杆,冷热兵器结合,兼顾火力与近战。水师则按船型分“快蟹”“长龙”“舢板”,每船配火炮、抬枪,专司长江作战——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化水师之一。

 训育:礼法并重,精神洗脑

 曾国藩深知“兵无勇则溃,勇无志则散”,因此将“训”(思想教育)与“练”(军事训练)并重。每日早操后,营官必聚众宣讲“忠君爱国”“杀贼保民”之道,甚至用理学语录教化士兵,如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汝等为义而战,虽死犹荣”。他还亲自编写《爱民歌》,以通俗语言教士兵“不拿百姓一个钱”“不踩百姓田苗”,并规定“扰民者斩立决”。这种精神教育,使湘军纪律远胜绿营,民间有“湘军过,民不闭户”的说法。

 不过湘军初建时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曾国藩率湘军在长沙镇压会党起义,因执法过严(斩杀溃兵、严惩扰民者),与湖南巡抚骆秉章、绿营将领鲍起豹发生冲突,甚至被绿营士兵围攻官署,险些丧命。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无奈写道:“长沙之役,吾与地方官绅龃龉(意见不合),终至不能相容。” 次年,他被迫将湘军基地迁至衡阳,专心编练水师。

 咸丰四年正月,湘军初具规模:陆师13营6500人,水师10营5000人,合计1.7万余人。曾国藩发布《讨粤匪檄》,痛斥太平军“焚荡孔庙,毁坏神像,灭绝人伦”,号召“读书识字者”“乡绅耆老”共讨之。这篇檄文避开了清廷与太平军的政治矛盾,转而以“卫道”(保卫儒家文化)为旗帜,迅速争取到士绅阶层的支持,“两湖士民闻檄而起,投军者日以百计”(《湘军记》)。

 同年二月,湘军首次出省作战,目标是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。初期进展顺利,连克岳州、湘潭,但随即在靖港遭遇惨败。当时曾国藩亲率水师进攻靖港,太平军以逸待劳,“乘风纵火,湘军战船被焚数十艘,士兵弃船而逃,曾国藩羞愤欲投水自尽,被幕僚救起”(《清史稿·曾国藩传》)。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自请处分:“臣调度无方,致有靖港之败,请旨治罪。”

 靖港之败后,曾国藩痛定思痛,重整军纪,斩杀溃兵数十人。而此时塔齐布、罗泽南率领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大败太平军,“毙贼万余,焚船数百艘,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”(《湘军志》)。湘潭之战是湘军的转折点,清廷谕旨嘉奖:“曾国藩所练湘军,初经战阵,即能克敌,实属可嘉。” 此后,湘军乘胜收复岳州、武昌,于咸丰四年十月兵临九江城下,与太平军形成对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