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44章 英法联军陷京师

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(公元1860年10月6日),北京城外,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,朝着西北方向仓皇奔走。远处传来的炮声沉闷如雷,间或夹杂着零星的枪声——那是英法联军的先头部队正在突破清军的最后防线。

 英法联军兵临京师的根源,可追溯至咸丰六年(1856年)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。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,是列强借“修约”未果而挑起的两个事件:

 其一为“亚罗号事件”。咸丰六年九月(1856年10月),广东水师在广州珠江口扣押了一艘名为“亚罗号”的中国商船,查获海盗及赃物。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以该船曾在香港注册(实则已过期)为由,硬指其为“英国船”,要求清军释放船员并道歉。两广总督叶名琛虽释放了船员,却拒绝道歉。英国以此为借口,派舰队攻陷广州海珠炮台,挑起战争。

 其二为“马神甫事件”(又称“西林教案”)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传教,因勾结地方劣绅、欺压百姓,被知县张鸣凤处死。法国以此为借口,与英国组成联军,共同出兵中国。

 事实上,“修约”才是列强的真实目的。根据《南京条约》《黄埔条约》等不平等条约,列强认为12年“修约期”已到(1842年至1854年),要求清廷开放更多通商口岸、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、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。咸丰帝视“公使驻京”为“夷人窥伺宫廷”的奇耻大辱,严令拒绝,双方矛盾激化。正如《筹办夷务始末·咸丰朝》记载,咸丰帝在谕旨中怒斥:“夷人欲驻京,实为动摇国本,断不可许!”

 咸丰七年(1857年)十一月,英法联军攻陷广州,叶名琛被俘(后死于印度加尔各答),两广总督署被占。但联军并未满足,次年正月(1858年2月),英舰17艘、法舰6艘北上,直抵天津大沽口,威胁京师。

 大沽口是京师的海上门户,清军在此筑有炮台,由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督军驻守。咸丰八年四月初八(1858年5月20日),英法联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,“炮声震地,硝烟蔽日”(《天津府志》)。清军虽奋力抵抗,奈何武器落后(主要为土炮、抬枪),炮台旋即失守。联军溯白河而上,兵临天津城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