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第57章 两宫垂帘同治继(第2页)
慈禧太后对这一年号的推行尤为上心。据《翁同龢日记》记载,同治元年正月初一,她在召见军机大臣时特别强调:“‘同治’二字,取同心同德、共济时艰之意。内外臣工,当体此心。”这番话既是对朝臣的告诫,也是对自身权力的宣示——在“同治”的名义下,她得以名正言顺地掌控朝政。
养心殿东暖阁是垂帘听政的固定场所。据《清会典事例》记载,殿内陈设为:御座居中,铺黄缎坐垫;座后悬挂黄幔,高约丈余,宽数尺,将内外隔开;慈安与慈禧分坐幔后左右,前者居左(东),后者居右(西),与传统“左为尊”的礼制一致;小皇帝则由太监引至御座就坐,面对奏事大臣。
听政流程严格而繁琐:每日卯时(清晨5-7点),军机大臣、各部堂官按品级排列于殿外等候;传召后,大臣至御座前跪奏,先叩拜皇帝,再转向幔后叩拜太后;奏事时需高声朗读奏折,重要事项需逐条解释;太后通过帘内太监传话,或直接发问,大臣跪着回应;最终决策以皇帝名义颁布,需加盖“御赏”“同道堂”二印方为有效。
这种模式下,年幼的载淳是象征性存在。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《亲历晚清四十五年》中记载:“小皇帝常坐不住,有时会伸手去抓帘外的奏折,太后便在帘后轻声呵斥,他便立刻缩回手,茫然地望着大臣。”实际权力完全掌握在两宫手中,其中慈禧因熟悉政务、思路清晰,逐渐成为决策的主导者,慈安则更多扮演“平衡者”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