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
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与太平天国的持续冲击,构成了洋务运动的双重动因。咸丰十年(1860年),英法联军占领北京、火烧圆明园,咸丰帝逃往热河,留下奕欣在京与列强周旋。这位年仅27岁的亲王在《统筹全局折》中痛陈:"夷情变幻多端,非事事亲历,难以臆度......若不乘此创巨痛深之际,亟图振兴,则悔之晚矣。"(《筹办夷务始末·咸丰朝》)他提出"外敦信睦,内图自强"的方针,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。
与此同时,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、李鸿章等汉族官僚,更深刻体会到清军武器的落后。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,常因"火器窳劣,远逊贼军"(《曾文正公全集·奏稿》)而吃尽苦头——太平军从洋人手中购得洋枪洋炮,火力远胜清军的鸟铳、抬枪。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感叹:"贼之火器精于我者百倍,若不及早师法,恐终难制胜。"(《曾国藩家书》)
正是这种"创巨痛深"的危机感,促成了洋务派的形成。以奕欣、文祥为代表的中央权贵,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地方督抚联手,形成了"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"的指导思想——即坚持儒家纲常与君主专制(中学为体),同时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工业制造(西学为用)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奕欣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,培养外语人才以通"夷情",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正式启动。而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,首在"自强",即建立近代军工企业,打造新式军队。
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安庆,随即在此创办"安庆内军械所"(又称"安庆机器局"),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工企业。他在奏折中阐明创办宗旨:"购买外洋器物,访募覃思之士,智巧之匠,始而演习,继而试造,不过一二年,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。"(《曾文正公全集·奏稿》)这短短的几句话,道出了洋务派"师夷长技"的构想:从购买到仿制,最终实现自主制造。
军械所选址于安庆城外的白泽湖,初期规模简陋,"屋宇十余间,工匠数十人"(《江南制造局记》),既无机器设备,也无外国技师,全凭中国工匠手工仿制。曾国藩特意从江浙一带招募了一批"智巧之匠",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徐寿与华蘅芳。
徐寿(1818-1884)是江苏无锡人,虽为秀才,却弃科举而攻格致(物理、化学),曾自制指南针、象限仪等仪器;华蘅芳(1833-1902)是江苏金匮人,精于数学与机械原理,二人被誉为"晚清科技双星"。曾国藩对他们极为倚重,在信中写道:"徐君寿、华君蘅芳,皆博学多能,若能助我制造火器,功不在克城之下。"(《曾国藩全集·书信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