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洋务运动图强国(第2页)
军械所的初期成果,集中在仿制西式武器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徐寿、华蘅芳率工匠仿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,"长不过三尺,围约二尺有余",却能"以火试之,气贯轮机,机转如飞"(《格致汇编》)。同年,他们又仿制出西式开花炮,"炮身重千斤,射程可达三里,弹内装火药,爆炸时碎片四散,威力远胜旧式土炮"(《湘军志·营制篇》)。这些武器随即投入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场,在安庆、南京等地的战役中发挥了作用。
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轮船制造。同治二年(1863年),军械所启动"黄鹄号"轮船的研制。徐寿等人没有图纸,仅靠拆卸一艘外国小火轮,"量其尺寸,绘其图形",再参照《博物新编》等西方书籍,逐一攻克船体设计、蒸汽机制造等难题。他们用手工锻打钢铁、熔铸汽缸,甚至"以算学推算汽机马力,以化工提炼火药"(《清史稿·艺术传》)。历时一年多,"黄鹄号"终于建成,船长17米,载重25吨,以蒸汽机为动力,时速约12公里。试航时,曾国藩亲自登船,在日记中写道:"船行甚稳,时速虽缓,然为华人自制第一船,殊可欣慰。"(《曾文正公日记》)
"黄鹄号"的意义,远远超过了一艘轮船本身。它证明了中国人无需依赖洋人,也能掌握近代工业技术,为后续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技术与人才储备。徐寿之子徐建寅在《欧游杂录》中回忆:"安庆所造器物,虽简陋粗疏,然开中国机器制造之先河,其后江南制造局、福州船政局,皆由此发轫。"
安庆军械所的发历程,并非一帆风顺。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。军械所经费全靠湘军军饷拨付,而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,军饷常捉襟见肘。曾国藩在奏折中诉苦:"每月仅能筹银数千两,购料、雇匠皆感拮据,往往停工待款。"(《曾文正公全集·奏稿》)为节省开支,工匠月薪仅"数两至十余两",远远低于西方工厂的工资水平。
其次就是技术问题。没有精密机床,零件加工全凭手工,导致武器精度不高;缺乏标准化生产,同一种火炮的零件也无法互换。华蘅芳在《学算笔谈》中坦言:"洋人机器,尺寸毫厘不差,我之工匠,仅凭目力手感,造十器而九不同,此乃最大差距。"此外,清廷内部的守旧派不断发难,大学士倭仁曾奏称:"师事洋人,可耻孰甚!若学其技术,必致人心败坏,纲常沦丧。"(《筹办夷务始末·同治朝》)这种舆论压力,使得洋务派的每一步探索都步履维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