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
"康先生,湖南的举子们来了!"梁启超气喘吁吁地跑进门,藏青色的举子袍下摆沾着泥点。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广东新会人,他手里捧着的宣纸,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,"黄遵宪先生让我转告,湖南五十七名举人,愿附名上书!"
康有为抬头看向院外,一群身着蓝布长衫的举子正涌进来,为首的正是曾任驻日参赞的黄遵宪。这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,平日里温文尔雅,此刻却面色涨红:"长素(康有为字),台湾巡抚唐景崧的急电你见了吗?全台士民血书抗倭,朝廷竟置若罔闻!我辈读圣贤书,岂能坐视河山变色?"
南海会馆的正厅很快挤满了人。直隶的举子王照把辫子盘在头顶,露出光光的前额,手里挥着一份《马关条约》的节略:"赔偿二亿两白银,相当于我大清三年的国库收入!日本人是要吸干我们的血啊!"他话音刚落,四川举子骆成骧"啪"地拍响八仙桌,震得茶碗跳起寸许:"去年黄海海战,我川籍水兵在致远舰上殉国者三十余人,他们用命换来的,竟是这样一纸卖地文契?"
哭喊声、怒骂声在厅内交织,有人猛地将墙上"雁塔题名"的匾额扯下来,狠狠砸在地上。康有为突然登上条案,声如洪钟:"诸位!哭骂无用!今日当务之急,是联名上书都察院,恳请皇上拒签条约、迁都再战、变法图强!"
"上书?"角落里传来质疑声,是江苏举人张謇,他刚在去年高中状元,此刻眉头紧锁,"去年李鸿章大人与日本谈判,我等也曾联名上书,结果石沉大海。都察院那帮老爷,怎会为我等举子递折?"
"此一时彼一时!"康有为从袖中抽出一卷文稿,正是他连夜写就的《上今上皇帝书》,"往日上书,只为拒和;今日上书,要请皇上痛下决心——一拒和议,二迁京都,三变法度!"他展开文稿,梁启超立刻上前帮他按住边角,墨迹淋漓的字里行间,写着"下诏鼓天下之气,迁都定天下之本,变法成天下之治"的主张,还详细列出了改革科举、兴办实业、训练新军的具体办法(《公车上书记》)。
人群渐渐安静下来,举子们围拢着看那篇文稿,有人忍不住念出声:"......窃以为今日当务之急,莫急于改科举、兴学校。八股取士,锢智慧、坏心术、滋游手,使天下无才......"念到此处,不少人脸上泛起愧色——他们寒窗苦读十余年,研习的正是被斥为"锢智慧"的八股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