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(第2页)

"康先生这话,是不是太过了?"一位白发老举子颤巍巍地说,"我大清立国二百余年,科举取士从未变过......"

"不变就要亡国!"梁启超抢上一步,目光扫过众人,"日本明治维新,废藩置县、改学制、练新军,不过二十余年便敢欺我中华。若再守着八股文章、弓马骑射,不出十年,恐怕连京师都要沦为异域!"

这番话如重锤敲在众人心上。黄遵宪上前一步,抚着胡须道:"卓如(梁启超字)所言极是。我在日本亲眼所见,其学校遍于城乡,人人习西学、懂算学,连农夫都能读报论政。反观我中土,州县虽有书院,不过是帖括之场。若要强国,必先开民智,开民智必先废八股——这道理,就像种地要先松土,不然撒再多种子也长不出庄稼。"

争论渐渐平息,赞同上书的人越来越多。康有为让人取来丈二宣纸,自己提笔写下"公车上书"四个大字作为标题——汉代以公家车马接送应举士子,后世便称举人为"公车",此刻用这两个字,既点明身份,又暗含着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意。

接下来的三日,宣南坊成了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。各省举子穿梭于会馆之间,互相联络:广东会馆里,康有为逐字逐句给同乡讲解上书内容;湖南会馆中,谭嗣同挥着大刀砍掉案角,誓要"以颈血荐轩辕";陕西举子在报国寺集会,把带来的家乡泥土撒在宣纸上,说"若朝廷弃地,我等便带着这抔土战死"。连平日谨小慎微的江浙举子,也在张謇的带动下签了名,张謇说:"我虽中状元,却知大厦将倾,独木难支,变法是唯一出路。"

四月十一日,松筠庵的谏草堂挤满了来自十八省的举子。这座明代名臣杨继盛的故居,此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——一千三百余名举子按省份排列,依次在万言书上签名。康有为站在堂中,看着那卷不断延长的宣纸,从清晨写到日暮,墨汁用了整整二十锭,签名的墨迹层层叠叠,有的力透纸背,有的带着泪痕,还有的在名字旁画了个小小的太阳,寓意"光明维新"。

"诸位,"康有为的声音带着沙哑,却愈发坚定,"明日卯时,我们一同赴都察院递折。若都察院不接,我们就在门前跪等,直到递上去为止!"

次日天未亮,宣武门内便响起整齐的脚步声。一千三百余名举子穿着蓝色贡生袍,手举"拒和变法"的小旗,从松筠庵出发,沿着护城河向都察院行进。队伍最前面,康有为、梁启超、黄遵宪等人抬着那卷长达丈余的万言书。路过国子监时,不少太学生也加入进来,队伍很快扩展到两千余人。

都察院门前的石狮子下,早已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官员和百姓。举子们列队站定,康有为上前递上万言书,却被守门的差役拦住:"大人有令,今日不接条陈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