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

第65章 百日维新推行急

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(1898年6月11日),紫禁城太和殿里,二十八岁的光绪帝载湉亲手将一道朱笔谕旨交予军机大臣。这道被后世称为《明定国是诏》的诏书中写到:\"数年以来,中外臣工讲求时务,多主变法自强...嗣后中外大小诸臣,自王公以及士庶,各宜努力向上,发愤为雄,以圣贤义理之学,植其根本,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,实力讲求,以救空疏迂谬之弊。\"(《清德宗实录》卷418)通俗讲就是说:这些年大臣们都在讨论变法自强,从今往后,上至王公贵族,下到普通百姓,都要努力进取,既要学好圣贤道理打好根基,也要广泛学习对国家有用的西方学问,切实改变空谈误国的弊病。


 诏书宣读的那一刻,站在阶下的康有为忍不住攥紧了拳头。这位刚被光绪帝召见不久的工部主事,三个月前,他在《应诏统筹全局折》中疾呼:\"变则能全,不变则亡;全变则强,小变仍亡。\"(《康有为政论集》上册)如今,皇帝的诏书终于回应了他的呐喊。


 变法诏书如同雪片般从紫禁城传出。六月十五日,光绪帝连发三道谕旨:将阻挠变法的协办大学士翁同龢开缺回籍,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又规定此后二品以上官员授新职须向太后谢恩。这看似矛盾的举措,实则暴露了年轻皇帝的急切与妥协——他既想剪除身边的守旧势力,又不得不向慈禧太后做出让步。


 住在南海会馆的梁启超对此忧心忡忡。这位二十四岁的维新派骨干正忙着起草《京师大学堂章程》,他在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写道:\"皇上圣明,举动雷厉风行,中外欢欣鼓舞...惟旧党之阻力甚重,恐难有成。\"(《梁启超家书》)信写完还未寄出,新的谕旨已送到:废除八股取士,改试策论。


 这道诏书在江南贡院激起了轩然大波。苏州举子王先谦捧着抄录的谕旨,手指几乎戳穿了纸页:\"千年成法,一旦尽废,士心何在?\"(《葵园四种》)他身后,数千名准备应试的举子哭骂声震彻街巷,有人将笔墨纸砚掷入秦淮河,高呼\"宁死不考洋时务\"。而在广州,十七岁的汪精卫却对着谕旨焚香跪拜,他对同学说:\"八股亡,则少年中国兴矣!\"


 光绪帝全然不顾朝野的骚动。七月初,他召见梁启超,命其办理译书局事务,当天便谕令\"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,派康有为督办其事\"。紧接着,设立农工商总局、矿务铁路总局,裁撤詹事府、通政司等冗余机构,甚至下令八旗子弟\"各习四民之业,以资生计\"。短短四十天,颁布的新政谕旨已达一百一十多道,平均每日超过两道。